「骨骼系統」修訂間的差異
(→骨骼) |
|||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6 次修訂) | |||
行 1: | 行 1: | ||
+ | {{醫學}} | ||
'''骨骼系統(Skeletal system)'''包括'''骨骼'''、'''軟骨'''、'''韌帶'''、'''腱'''。 | '''骨骼系統(Skeletal system)'''包括'''骨骼'''、'''軟骨'''、'''韌帶'''、'''腱'''。 | ||
==骨骼== | ==骨骼== | ||
+ | [[Image:Skeletal_System_bone.png|thumb|left]] | ||
'''骨(bone)'''是一種由骨組織(骨細胞、[[膠原纖維]]、和基質)構成的器官,具有一定的形態和構造,外被骨膜、内容骨髓,含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經,不斷進行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並有修復、再生和改建的能力。基質中有大量[[鈣鹽]]及[[磷酸鹽]]沉積,是[[鈣]]、[[磷]]的儲存庫,參與體内鈣、磷代謝,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 '''骨(bone)'''是一種由骨組織(骨細胞、[[膠原纖維]]、和基質)構成的器官,具有一定的形態和構造,外被骨膜、内容骨髓,含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經,不斷進行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並有修復、再生和改建的能力。基質中有大量[[鈣鹽]]及[[磷酸鹽]]沉積,是[[鈣]]、[[磷]]的儲存庫,參與體内鈣、磷代謝,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 ||
行 7: | 行 9: | ||
'''骨質'''由骨組織構成,其中骨密質(compact bone)質地密、耐壓性強、分佈於骨表面;骨鬆質(spongy bone)呈海綿狀,由相互交織的骨小梁(trabeculae)排列而成,分佈於骨的内部。<br> | '''骨質'''由骨組織構成,其中骨密質(compact bone)質地密、耐壓性強、分佈於骨表面;骨鬆質(spongy bone)呈海綿狀,由相互交織的骨小梁(trabeculae)排列而成,分佈於骨的内部。<br> | ||
除關節面的部分外新鮮骨的表面都覆有'''骨膜(periosteum)'''。其由纖維結締組織構成,含有豐富的神經及血管,對骨的營養、再生和感覺起重要作用。骨膜分爲内外兩層,外層有許多膠原纖維束穿入骨質,使之固定;内層有成骨細胞及破骨細胞,在幼年期和骨發生損傷時發揮功能。<br> | 除關節面的部分外新鮮骨的表面都覆有'''骨膜(periosteum)'''。其由纖維結締組織構成,含有豐富的神經及血管,對骨的營養、再生和感覺起重要作用。骨膜分爲内外兩層,外層有許多膠原纖維束穿入骨質,使之固定;内層有成骨細胞及破骨細胞,在幼年期和骨發生損傷時發揮功能。<br> | ||
− | '''[[骨髓]](bone marrow)'''充填於骨髓腔和鬆質間隙内。 | + | '''[[骨髓]](bone marrow)'''充填於骨髓腔和鬆質間隙内。<br> |
+ | 長骨的主要[[動脈]]是'''滋養動脈(Nutrient Artery)''',其外還有幹骺端動脈、骺動脈及骨膜動脈。滋養動脈通過骨幹的滋養孔進入骨髓腔。另外[[神經]]也伴隨滋養血管進入骨内,然後分佈到'''[[哈佛管]](haversian canal)'''的血管周圍間隙中。 | ||
+ | |||
+ | ===骨的成分=== | ||
+ | 骨由'''骨[[膠原纖維]]束(bone collagen fibers)'''和'''[[黏多糖]]蛋白(mucopolysaccharide protein)'''等[[有機物|有機]]質構成骨的支架,賦予骨以彈性及韌性;由'''[[鹼性]][[磷酸鈣]]'''等[[無機物]]使骨堅硬挺實。<br> | ||
+ | 脫鈣骨(去除無機物)柔軟有彈性;煅燒骨(去處有機質)雖形狀不變但脆而易碎。幼兒骨有機質和無機質幾乎各佔一半,所以彈性較大、柔軟、易發生變形;成年人骨有機質與無機質的比例約為'''3:7''',最爲合適;老年人骨無機質佔有較大比例,但因激素水平下降影響鈣、磷的吸收和沉積,骨質出現多孔性、骨組織總量減少,繼而表現出'''[[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 | ||
+ | |||
+ | ===骨的發生發育=== | ||
+ | 骨發生於[[中胚層]]的[[間充質]],成骨的方式分爲兩種:<br> | ||
+ | 在間充質膜内有些細胞分化為成骨細胞(osteoblast),產生骨膠原纖維和基質,基質中的鈣沉積構成骨質。從骨化點(開始化骨的部位)向外做放射狀增生形成海綿狀骨質。新生骨周圍的間充質膜即成爲骨膜。這樣成骨的方式稱爲'''[[膜化骨]]'''。<br> | ||
+ | 另外'''[[軟骨化骨]]'''則是間充質内先形成軟骨性骨雛形,外圍的間充質形成軟骨膜,膜下產生成骨細胞。而在軟骨體中產生的骨質稱爲'''骨領''',同時血管和間充質進入軟骨體,間充質開始造骨(初級骨化中心),中央被破骨細胞破壞形成的腔就是骨髓腔。胎兒出生前後,骺處出現繼發骨化點(次級骨化中心)在骺部進行造骨,在停止生長後骨幹與骺之間遺留一'''骺線(epiphyseal line)'''。 | ||
===中軸骨骼=== | ===中軸骨骼=== | ||
+ | ====軀幹骨==== | ||
+ | '''軀幹骨'''包括24塊椎骨、1塊骶骨、1塊尾骨、1塊胸骨和12對肋。它們分別參與脊柱、骨性輪廓和骨盆的形成。 | ||
+ | =====椎骨(vertebrae)===== | ||
+ | '''椎骨'''一般由前方短圓柱形的椎體和後方板狀椎弓組成。<br> | ||
+ | 幼年時為32或33塊(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12塊、骶椎5塊和3~4塊尾椎),成年之後5塊骶椎長成骶骨、3~4塊尾椎合成尾骨。 | ||
+ | |||
+ | ;胸椎 | ||
+ | :[[Image:Thoracic_Vertebrae.png|200px]] | ||
+ | |||
+ | ;頸椎 | ||
+ | |||
+ | ;腰椎 | ||
+ | |||
+ | ;骶骨 | ||
+ | |||
+ | ;尾骨 | ||
+ | |||
+ | ====顱==== | ||
+ | |||
===附肢骨骼=== | ===附肢骨骼=== | ||
+ | ====上肢骨==== | ||
+ | ====下肢骨==== | ||
==關節== | ==關節== | ||
行 16: | 行 49: | ||
===中軸骨連結=== | ===中軸骨連結=== | ||
===附肢骨連結=== | ===附肢骨連結=== | ||
+ | |||
+ | ==延伸閲讀== | ||
+ | *[[骨組織工程]] |
於 2008年6月4日 (三) 01:48 的最新修訂
Vitruvian Medicine |
醫學 |
醫學警告 |
醫學史 |
醫學倫理 |
基礎醫學 |
人體解剖學 - 解剖學 |
人體生理學 - 生理學 |
人體寄生蟲學 - 寄生蟲學 |
組織學 - 胚胎學 |
細胞學 - 營養學 |
病理學 - 病理生理學 |
流行病學 - 毒理學 |
藥理學 |
其他基礎學科參見生物學模板 |
預防醫學 |
醫學專科 |
內科學 |
心臟病學 - 胸腔醫學 |
消化學 - 肝臟學 |
直腸病學 - 腎臟學 |
血液學 - 腫瘤學 |
內分泌學 - 傳染病學 |
免疫學 - 風濕病學 |
兒童醫學 - 老人醫學 |
神經學 |
外科學 |
器官移植學 - 腫瘤外科學 |
心臟外科學 - 血管外科學 |
胸腔外科學 - 神經外科學 |
耳鼻喉科學 - 口腔外科學 |
眼科學 - 整型外科學 |
麻醉學 - 放射醫學 |
泌尿外科學 - 皮膚醫學 |
婦科學 - 產科學 |
骨科學 - 兒童外科學 |
醫學診斷 |
檢驗醫學 - 影像醫學 |
病理醫學 - 神經生理學 |
其他專門醫學 |
急診學 - 復健科學 |
安寧緩和醫學 - 精神醫學 |
環境及職業病學 |
傳統醫學 |
中醫學 - 阿育吠陀 |
順勢療法 - 草藥學 |
代替醫療 |
相關科學 |
心理學 - 法醫學 |
生物數學 - 醫學信息學 |
社會醫學 - 生物醫學工程 |
健康議題 |
症狀 - 症候群 |
亞健康 - 老化 |
醫事人員 |
專科醫師 - 家庭醫師 |
麻醉科醫師 - 外科醫師 |
護理人員 |
醫療 |
藥物治療 - 外科手術 |
化學療法 - 心理治療 |
物理治療 |
關於 |
維基醫學工程 |
其他 |
生物與醫學詞彙譯名表 |
醫學名詞列表 |
骨骼系統(Skeletal system)包括骨骼、軟骨、韌帶、腱。
目錄
骨骼
骨(bone)是一種由骨組織(骨細胞、膠原纖維、和基質)構成的器官,具有一定的形態和構造,外被骨膜、内容骨髓,含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經,不斷進行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並有修復、再生和改建的能力。基質中有大量鈣鹽及磷酸鹽沉積,是鈣、磷的儲存庫,參與體内鈣、磷代謝,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骨的構造
骨質由骨組織構成,其中骨密質(compact bone)質地密、耐壓性強、分佈於骨表面;骨鬆質(spongy bone)呈海綿狀,由相互交織的骨小梁(trabeculae)排列而成,分佈於骨的内部。
除關節面的部分外新鮮骨的表面都覆有骨膜(periosteum)。其由纖維結締組織構成,含有豐富的神經及血管,對骨的營養、再生和感覺起重要作用。骨膜分爲内外兩層,外層有許多膠原纖維束穿入骨質,使之固定;内層有成骨細胞及破骨細胞,在幼年期和骨發生損傷時發揮功能。
骨髓(bone marrow)充填於骨髓腔和鬆質間隙内。
長骨的主要動脈是滋養動脈(Nutrient Artery),其外還有幹骺端動脈、骺動脈及骨膜動脈。滋養動脈通過骨幹的滋養孔進入骨髓腔。另外神經也伴隨滋養血管進入骨内,然後分佈到哈佛管(haversian canal)的血管周圍間隙中。
骨的成分
骨由骨膠原纖維束(bone collagen fibers)和黏多糖蛋白(mucopolysaccharide protein)等有機質構成骨的支架,賦予骨以彈性及韌性;由鹼性磷酸鈣等無機物使骨堅硬挺實。
脫鈣骨(去除無機物)柔軟有彈性;煅燒骨(去處有機質)雖形狀不變但脆而易碎。幼兒骨有機質和無機質幾乎各佔一半,所以彈性較大、柔軟、易發生變形;成年人骨有機質與無機質的比例約為3:7,最爲合適;老年人骨無機質佔有較大比例,但因激素水平下降影響鈣、磷的吸收和沉積,骨質出現多孔性、骨組織總量減少,繼而表現出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
骨的發生發育
骨發生於中胚層的間充質,成骨的方式分爲兩種:
在間充質膜内有些細胞分化為成骨細胞(osteoblast),產生骨膠原纖維和基質,基質中的鈣沉積構成骨質。從骨化點(開始化骨的部位)向外做放射狀增生形成海綿狀骨質。新生骨周圍的間充質膜即成爲骨膜。這樣成骨的方式稱爲膜化骨。
另外軟骨化骨則是間充質内先形成軟骨性骨雛形,外圍的間充質形成軟骨膜,膜下產生成骨細胞。而在軟骨體中產生的骨質稱爲骨領,同時血管和間充質進入軟骨體,間充質開始造骨(初級骨化中心),中央被破骨細胞破壞形成的腔就是骨髓腔。胎兒出生前後,骺處出現繼發骨化點(次級骨化中心)在骺部進行造骨,在停止生長後骨幹與骺之間遺留一骺線(epiphyseal line)。
中軸骨骼
軀幹骨
軀幹骨包括24塊椎骨、1塊骶骨、1塊尾骨、1塊胸骨和12對肋。它們分別參與脊柱、骨性輪廓和骨盆的形成。
椎骨(vertebrae)
椎骨一般由前方短圓柱形的椎體和後方板狀椎弓組成。
幼年時為32或33塊(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12塊、骶椎5塊和3~4塊尾椎),成年之後5塊骶椎長成骶骨、3~4塊尾椎合成尾骨。
- 頸椎
- 腰椎
- 骶骨
- 尾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