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出自宅犬維基
於 2008年3月18日 (二) 08:20 由 Cyesuta討論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新頁面: {{Otheruses|subject=中國的三國時期|三國 (消歧義)}} {{History_of_China}} {{Portal|三國}} {| border="1" cellpadding="2" cellspacing="0" align="center" ! colspan=5 bgcolor="#...)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模板:Otheruses 模板:History of China 模板:Portal

三國時期

  蜀漢 曹魏 東吳
首都 成都 洛陽 建業
君主
 -開國君主
 -滅亡君主
2帝
劉備
劉禪
5帝
曹丕
曹奐
4帝
孫權
孫皓
成立 221年 220年 229年
滅亡 263年 265年 280年


三國中國的一個歷史時期。東漢末年,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並實際上以丞相的職位掌握東漢政權,取得「魏王」稱號,加九錫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繼承其位,同年強迫東漢的末代皇帝獻帝劉協將皇位禪讓給他,建立了曹氏政權,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政權正式滅亡,三國時代正式開始。221年,以益州等為根據地的劉備自立為皇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或「季漢」。同年,割據揚州荊州交州等地的孫權接受曹魏政權的冊封,開始稱「吳王」。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建國,國號「吳」,史稱「東吳」或「孫吳」。已經事實上控制曹魏政權的司馬家族於263年吞併蜀漢後,司馬炎於265年魏元帝自立,國號「」,史稱「西晉」。西晉於280年滅亡江南的孫吳政權,正式統一中國,三國時代就此結束。

魏蜀吳政權同時有國號並稱帝對立的局面雖然只有三十四年,但是三國的歷史研究則往往同時注重三足鼎立的成因和結果,以及它對中國歷史、社會發展所造成的重大影響。西晉時陳壽編撰的史書《三國誌》從184年黃巾之亂之後的東漢末年的動亂時期開始記述,是「前四史」之一。後代歷史學家也往往把184~189年東漢政權經歷廢立遷都而從逐漸衰落進一步成為名存實亡的過程,認為三國的概念可以涵蓋184年280年間近百年的中國歷史,但仍有爭議。[1][2][3]明代羅貫中根據這個時代的歷史為藍本而撰寫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也成為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

三國時代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感歎英雄。唐宋詩詞等中有大量關於三國時代歷史、事件、人物、遺跡的內容。元明清期間,三國的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成為戲劇和民間藝術文學的常見話題。直到今天,三國的著名人物、事件仍是炎黃子孫耳熟能詳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同時,因為三國豐富多彩的歷史內涵,這段歷史在中國以外的地方諸如日本、朝鮮半島等也有其影響力。到了20世紀後期以後,三國也成為電視、電影、遊戲等現代娛樂產業的重要內容。

歷史

黃巾之亂

東漢帝國的衰亡可以歸咎為朝廷內部與地方兩大因素。在朝廷內部,自漢和帝起,皇帝多數年幼即位,並由其母族(即外戚)控制政權,待到皇帝成年後,又往往借助其身邊親信的宦官協助奪回政權,於是出現了不斷循環,幾乎貫穿整個東漢中後期的戚宦之爭。這令中央政府政令不一,政策前後矛盾,朝臣耽於內鬥,毫無建樹,而外戚和宦官兩方勢力又內耗不斷,不斷排除異己,於漢桓帝漢靈帝時發生兩次黨錮之禍,朝中有能之士不是被殺就是被罷官,朝政無比黑暗。地方上,各地的豪強地主也都藉機瘋狂吞併土地人口,加上天災不斷,導致民不聊生,百姓逐漸對政府失去信心。種種因素,令有些地方的農民餓死者甚多,百姓被逼反抗。

184年二月太平道首領張角以及其兄弟張梁張寶率信徒起義,自稱「天公將軍」,以頭裹黃巾為記號,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號,各地疾苦農民爭相加入,各地參與人數總計一般認為有三十六萬之多,聲勢浩大。東漢政府極之震驚,但由於中央軍隊腐敗,力量不足,漢靈帝只得下詔各地地方政府和豪強地主可以自己招募「義軍」「勤王」,與幾支中央軍隊一同進剿。而黃巾軍因為畢竟不是正規軍,加上力量分散,結果起義被迅速鎮壓(詳見黃巾之亂)。但反抗運動並未完全消除,其餘部散佈在各地,伺機劫掠州郡危及政權統治,這令朝廷和各地政府疲於應付,更難討伐。

漢靈帝有鑑及此,決定將部份刺史改為州牧,由劉姓宗室或重臣擔任,讓其集地方的軍、政、財權等於一身,以便加強地方政權的實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進剿黃巾餘部。不過這一政策的結果卻與靈帝本意相反,州牧因在地方擁有過大的權力,變成一州之內的「皇帝」,逐漸不再受制於中央政府,反而用麾下軍隊互相爭鬥,試圖擴大自己的領地。更有與對抗朝廷的民間組織進行聯合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如益州劉焉就支持五斗米道張魯進攻漢中。黃巾基本平息後,東漢政權對地方的控制力卻也降到了最低點,所以黃巾之亂普遍被認為是東漢滅亡的導火線和三國時代群雄割據的誘因。

討伐董卓

189年,靈帝駕崩,但朝廷並沒有平靜下來。宦官蹇碩欲先殺漢靈帝兒子劉辯的母舅:外戚大將軍何進,再立靈帝的另外一個兒子劉協為帝,但失敗,劉辯繼承帝位後,何進又派人收押蹇碩並將其誅殺。至此,何進與十常侍鬥爭更趨白熱化,雖然靈帝的皇后,何進之妹何皇后曾勸阻何進誅殺宦官,但是在袁紹等人的建議下,何進想借外力剷除宦官,便召董卓丁原帶兵入洛陽,但地方軍隊未到,宦官就已先發制人,發動政變,殺死何進。雖然袁紹隨即率領部曲入宮,殺掉宦官二千餘人,皇帝劉辯和皇弟劉協卻被宦官挾持出宮,然後剛到達的董卓搶先找到皇帝並控制之,開始專權統治。

董卓想廢掉少帝劉辯,擁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帝,於是用計壯大自己的勢力,並剷除反對者,如誘使呂布殺死丁原以奪其兵馬, 和逼走袁紹。一切準備好後,便立刻廢少帝為弘農王,而推劉協為獻帝(學者多以此為三國時代的開始)。逃出的袁紹不忿,在190年勃海起兵,有十一路地方軍加入,推袁紹為盟主,史稱關東軍。董卓畏懼,於是鴆殺劉辯,火燒洛陽,挾持獻帝退往長安,一併強徙洛陽居民。其間,孫堅曹操曾出兵攻打董卓,但得不到支援而撤退,關東軍也解散(詳見董卓討伐戰)。

遷都長安後,董卓自封為太師,且授與其族人要職,並繼續施行暴政,百姓生活在極權之下,最後在192年,董卓被王允和部下呂布等合謀刺殺,其族人亦被屠滅殆盡。但董卓的屬下李傕等人率兵攻破長安,殺死王允,呂佈兵敗逃亡。李傕等繼續董卓的暴政,群雄割據的局面正式開始。

群雄割據

討伐董卓後,各地方軍閥對漢帝已不加理會,轉而發展個人勢力。191年孫堅攻打劉表所據的襄陽時戰死,長子孫策袁術借兵及任用孫堅的舊部,在196年199年間在江東四處征戰,最後更脫離袁術,獨領江東,一面與坐擁荊州的劉表發生零星戰鬥,另一方面等待時機北上。194年益州之主劉焉病死,其子劉璋接任,後與漢中的張魯決裂,兩方對峙;而西北方,馬騰韓遂等人於涼州雍州都各自建立了較大規模的半獨立性地方政權;而劉備雖曾兩度擁有過徐州,但先後被呂布及曹操打敗,四處依附,最後借助袁紹在汝南一帶組織起小型軍隊。

而當中最突出的是袁紹與曹操,袁紹先用計佔據了韓馥的冀州,繼而打敗田楷臧洪公孫瓚,掌握四州,雄霸河北,氣勢強勁;曹操收編了青州三十萬黃巾軍,開始四處征戰,幾經轉折,控制了兗州,迎接從李傕等人逃出來的獻帝於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更先後破袁術、滅呂布、降張繡、逐劉備,擁有二州,及部份司隸豫州雍州。而正因袁曹雙方勢力漸大,兩軍的衝突也愈激烈。

統一北方

200年孫策進攻曹操的廣陵,遭到陳登頑抗,被擊退。4月,一向支持袁紹的孫策遇刺身亡,繼位的孫權改向曹操發出善意。而袁紹見曹操日益壯大,決定南下,他先後派大將顏良進攻白馬及文醜進攻延津,但相繼被殺。其後,袁紹決定親自領兵,進軍陽武,而曹操也回兵官渡,深溝高壘。兩軍對峙達半年,最後曹操夜襲袁軍烏巢糧倉,付之一炬,袁紹軍心大動引致兵敗,逃回北方,此戰成為曹操控制北方的決定性戰役(詳見官渡之戰)。

201年,袁紹曾組織軍隊於倉亭再戰,再敗,至此已無力與曹操相爭,而曹操也轉攻南方的劉備,劉備兵敗後逃往荊州依附劉表。202年,袁紹病死。袁紹生前喜幼子袁尚,引發繼承之爭。203年,袁紹長子袁譚及三子袁尚間爆發內戰,曹操與袁譚結姻親。204年鄴城守將審配被殺,鄴城失陷,袁尚逃往北方。205年,曹操攻滅袁譚,袁熙、袁尚逃到東北、投奔支持袁家的烏桓206年,曹操攻滅袁紹外甥高幹,佔領并州,初步統一北方。207年,曹操決定斬草除根,遂採郭嘉之言,以輕兵偷襲烏桓,出其不意,大破烏桓軍,陣斬其首領蹋頓。袁氏兄弟最後逃到公孫康處。208年,公孫康因懼怕曹操,殺死袁尚、袁熙,送上二人的頭顱。曹操至此除涼州、少部雍州和遼東外完全統一北方,開始籌備南下。

赤壁存亡

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向荊州進攻,而劉表也在此時病死,其次子劉琮接位並向曹操投降,劉備見此,決定離開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追上擊敗,逃至夏口。此時孫權部下魯肅到劉備處探聽情況,劉備也派諸葛亮出使到江東,雙方結盟,孫劉聯軍便以周瑜程普為都督抗曹,雙方隔江相對,周瑜利用火計在赤壁大敗曹軍,曹操退回北方(詳見赤壁之戰)。

孫權、劉備雙方也開始各自爭奪荊州。劉備向荊南施壓,成功逼降荊南四郡;而孫權部將周瑜也向荊州南郡發兵,用了很長時間,最終攻克南郡。孫權為向劉備示好,將其妹嫁給劉備。而孫權為拓展勢力,佔據了交州。其後,周瑜曾想出兵攻打益州,但在巴丘病逝。魯肅接替其位,並將南郡借給劉備。而曹操在南方戰爭失敗,轉移向西發展,曹操欲進攻漢中張魯,關中諸軍閥疑其將攻擊自己,在211年起兵,共推馬超、韓遂為首領,曹操率軍鎮壓,成功將西北一帶收為領地。

三國鼎立

在荊州的劉備,受到益州之主劉璋邀請,入蜀幫助劉璋防守張魯、曹操的入侵,劉備口頭答應,但入蜀後不斷收買人心,雙方最終在212年決裂,劉備調兵直指成都的劉璋,雖然其間軍師龐統中流矢死,但仍於214年成功逼使劉璋投降,劉備成功入主益州,留下關羽防衛荊州。同時,曹操曾南下攻擊孫權,最後雙方撤退。

215年,曹操快速地得到漢中,而同時孫劉兩家開始爭奪荊州擁有權而發生戰鬥,兩軍對壘。但劉備得悉曹操得漢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孫權平分荊州,回師益州,但雙方關係經已惡化。216年曹操就任魏王,一年後,劉備進攻漢中,而曹操內部有守將叛亂,孫權也偷襲合肥(詳見合肥之戰),漢中守將夏侯淵中計,被劉備軍隊斬殺,漢中成功落入劉備之手,曹操雖曾揮軍要奪回,但都不成功(詳見漢中之戰)。219年,劉備自封漢中王。

同年,關羽率荊州軍北上攻魏,但主戰派、剛接魯肅之位的呂蒙突襲荊州,並擒殺關羽。220年,曹操死,曹丕登位,漢獻帝禪讓帝位給曹丕,建國號;而於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孫權向魏稱臣,而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同年,劉備以報關羽之仇為名東征孫權,孫權派出接替呂蒙的陸遜迎戰。結果劉備慘敗,不久病死於白帝城(詳見夷陵之戰)。223年劉禪登位,漢吳再度結盟,最終漢魏吳三國鼎立局面形成。229年,吳王孫權稱帝,建立

內爭外戰

劉備死後,蜀漢經過討伐南中鞏固益州後方(詳見南中之戰),諸葛亮227年234年間與曹魏爆發六次戰爭,其中有五次北伐,但最終未能成功(詳見諸葛亮北伐)。諸葛亮死後,蔣琬輔佐後主,而姜維也多次伐魏,都沒能取得明顯戰果,反而使得國力大為消耗(詳見姜維北伐)。此外,蜀漢後期,劉禪因寵信宦官黃皓而令朝政敗壞,姜維曾對黃皓作出彈劾,但反被黃皓逼害,而劉禪也對姜維多次伐魏而感到反感,姜維惟有避居沓中,內外分歧嚴重。

吳國的陸遜諸葛恪等亦多次出兵伐魏(詳見合肥之戰),但未能取得大進展。不過在南方,諸葛恪就成功令山越歸順。而吳國內部卻發生鬥爭,早在孫權死前就出現皇子結黨爭奪太子位之事,皇子惡鬥的結果導致孫權最後只能選擇年幼的孫亮繼承皇位,孫權於252年逝世,死前委以國政的太傅諸葛恪卻因北伐失利大失人心,不久遭孫峻誅殺,孫峻與從弟孫綝專政期間行恐怖統治,大臣世家牽連身死者多,孫綝最後雖為吳景帝孫休誅殺,但吳國國政已江河日下。

魏國主要戰爭都是抵抗漢、吳的攻擊,曹真張郃司馬懿都極為活躍。其中,司馬懿也討平了公孫淵的亂事,收復東北。而曹魏內部,在明帝曹叡死後,權臣司馬懿與宗族領袖曹爽出現權力鬥爭。249年,司馬懿於高平陵事件中罷黜當時任大將軍的曹爽,夷曹爽與其黨羽三族,至此魏國朝政為司馬懿父子掌握,後來其子司馬師司馬昭更專權,皇帝廢立由己,高貴鄉公曹髦甚至被司馬昭部下殺害。曹魏內部雖然有多次的起義欲剷除司馬家族,但都不成功,分別由王淩毌丘儉諸葛誕發動的壽春三叛都被司馬家平定。

三分歸晉

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平蜀漢,與蜀漢將領姜維發生拉鋸戰,魏軍被擋於劍閣前,鄧艾避開姜維大軍的鋒芒,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進逼成都劉禪投降,漢被魏所滅(詳見魏滅蜀之戰)。及後鍾會姜維在蜀地發生叛變,但因魏將司馬昭及時發現,快速平定,並未引起大亂。

265年司馬昭死後,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建立晉朝,史稱西晉,並開始籌備伐吳。吳國後期,孫皓失德,他推行暴政,民眾生活苦不堪言。279年,司馬炎兵分六路,由北自南、由西向東往東吳進發,晉軍勢如破竹,吳國快速瓦解崩潰。280年,晉軍成功攻克建業孫皓投降,吳國滅亡,西晉成功統一天下(詳見晉滅吳之戰)。

戰役

戰役 (地點) 時間 攻方 主帥 守方 主帥 勝方 影響
黃巾之亂

(全國性爆發)

184年 太平道 張角張曼成等黃巾部首領 東漢 皇甫嵩朱雋
曹操盧植
東漢 東漢成功鎮壓,漢室受挫,而為了打擊黃巾餘黨,政府下放權力給州牧,政府影響力下降
董卓討伐戰

(關中)

190年 關東聯軍 盟主袁紹 董卓 董卓 關東聯軍 董卓挾天子遷都長安,地方軍內鬥加深,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
官渡之戰

(河北南部)

200年 袁紹 袁紹 曹操 曹操 曹操 袁紹戰敗,元氣大傷,不久去世。曹操解除北方危機,奠定統一河北的契機
赤壁之戰

(荊州南部)

208年9月19日20日 曹操 曹操 孫權劉備 周瑜程普
劉備
孫權劉備 曹操統一全國的計畫挫敗,劉備趁機取得荊州,形成三分局勢的雛型
合肥之戰

(徐州淮南一帶)

208年253年(共五次) 曹魏(曹軍) 不同將領 東吳(孫軍) 孫權諸葛恪 不分勝負 東吳與曹魏的城壘爭奪戰,未有勝負
潼關之戰

(關中潼關一帶)

211年三月九月 曹操 曹操 馬超韓遂等(關西聯軍) 馬超韓遂 曹操 曹操戰勝馬超韓遂等西方群雄,壓制關中
漢中之戰

(漢中)

217年219年五月 劉備 劉備 曹操 曹操曹洪
夏侯淵張郃
劉備 劉備與曹操的漢中爭奪戰,最後劉備大勝,自立為漢中王
夷陵之戰

(荊州南部)

222年 蜀漢 劉備 孫權 陸遜 孫權 蜀漢國力大衰,無力奪回荊州,形成三國鼎立最後形態
諸葛亮南征

(南中)

225年三月十二月 蜀漢 諸葛亮 南中各部軍團 雍闓孟獲
高定朱褒
蜀漢 叛軍雍闓等被殺,孟獲投降,蜀漢平定南方
諸葛亮北伐

(雍州)

228年234年(共五次) 蜀漢 諸葛亮 曹魏 曹真司馬懿張郃 互有勝負 蜀漢諸葛亮病逝,曹魏司馬懿抬頭
姜維北伐

(雍州)

253年263年 蜀漢 姜維 曹魏 司馬昭集團 互有勝負 蜀漢國力消耗,間接導致蜀漢亡國
魏滅蜀之戰

(益州)

263年 曹魏 鄧艾鍾會諸葛緒 蜀漢 劉禪姜維諸葛瞻 曹魏 蜀漢滅亡。鄧艾鍾會姜維及一些蜀國遺臣在叛亂中被殺
晉滅吳之戰

(荊州南部、揚州)

280年 西晉 賈充 孫吳 孫皓 西晉 孫吳滅亡,西晉統一中國。

模板:三國

漢末地方軍閥

軍閥首領姓名 統治區域 統治時間
袁紹,後為袁譚袁尚 冀州、青州、幽州、并州 189-207
袁術 荊州南陽、揚州淮南,壽春 189-199
呂布 兗州、徐州 192-198
馬騰,後為馬超 涼州 193-214
韓遂 涼州 185-215
王匡 司隸河內 189-?
宋建 涼州枹罕 185?-214
劉表,後為劉琮 荊州 190-208
劉焉,後為劉璋 益州 188-214
公孫瓚 幽州 187-199
公孫度,後為公孫康公孫恭公孫淵 幽州遼東 189-238
劉虞 幽州 187-193
袁遺 兗州山陽 189-192?
橋瑁 兗州東郡 189-190
張邈 兗州陳留 189-195
張超 徐州廣陵 189-195
鮑信 青州濟北 189-192
嚴白虎 揚州吳郡 ?-196?
張魯 益州漢中 189-215
士燮 交州交趾 189-211
張繡 荊州南陽 196-199
韓馥 冀州 189-191
孔融 青州北海 189-195
劉岱 兗州 189-192
劉繇 揚州 192-196
王朗 揚州會稽 193-197
張楊 并州上黨 190-198
張燕 并州黑山 185-205
陶謙 徐州 189-194
孔胄 豫州 189-?
李傕 雍州 192-198
董卓 雍州、司隸 188-192
曹操 兗州、豫州、司隸、徐州、冀州、青州、并州、幽州、荊州、涼州、揚州淮南 192-
孫堅,後為孫策孫權 揚州、荊州、交州 186-
劉備 徐州、荊州、益州 194-

重要人物

模板:Cleanup (按對該勢力的加入時間排列,君主等按執政先後排列)

模板:Col-begin 模板:Col-5 曹魏

君主
政治家
軍事家

模板:Col-5 蜀漢

君主
政治家
軍事家

模板:Col-5 孫吳

君主
政治家
軍事家

模板:Col-5 東漢末期

皇帝
地方勢力
其他

模板:Col-5 其他重要人物

|}

參看

模板:中國朝代

參考資料

  1. 黎東方,《細說三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ISBN 7-208-03442-7),408-409頁:「三國時代的經學、文學、史學、藝術以及科學,都十分發達。……論文學,我們只須再提一下曹操的『對酒當歌』與曹植的『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不就夠了嗎?再說,建安七子怎麼樣?東漢有沒有?……談到科學,三國時代有過會用麻醉藥,又會動手術取出腎結石,甚至有把握進行『神經解剖』的名醫華佗。」曹操、建安七子、華佗等人全部死於220年或之前。
  2. 葛劍雄,《統一與分裂》(三聯書店1994年版 ISBN 7-108-00607-3):「而到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軍起,割據分裂已成事實。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的形勢已經形成。難道能因為漢獻帝這個傀儡還存在到延康元年(220年)就認為東漢的統一也維持到了這一年嗎?」
  3. 易中天《百家講壇·易中天品三國》(中國中央電視台)第二集「真假曹操」:「我們知道三國時期有三大戰役,第一次戰役就是曹袁官渡之戰,第二戰役是曹孫赤壁之戰,第三大戰役是孫劉彝陵之戰。」這三次戰役的發生時間分別是200年、208年和221年。

外部鏈接

模板:Commons

模板:Link FA 模板:Link 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