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三國 的原始碼
←
三國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編輯此頁面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Otheruses|subject=中國的三國時期|三國 (消歧義)}} {{History_of_China}} {{Portal|三國}} {| border="1" cellpadding="2" cellspacing="0" align="center" ! colspan=5 bgcolor="#ffccaa" style="color:#2222cc" | '''三國時期''' |----- | || [[蜀漢]] || [[曹魏]] || [[東吳]] || rowspan=5| [[Image:Sanguo.jpg|none|250px|三國地圖]] |----- | [[首都]] || [[成都]] || [[洛陽]] || [[南京#六朝繁華|建業]] |----- | [[中國君主列表|君主]]<br> -開國君主<br> -滅亡君主 | 2帝<br>[[劉備]]<br>[[劉禪]] || 5帝<br>[[曹丕]]<br>[[曹奐]] || 4帝<br>[[孫權]]<br>[[孫皓]] |----- | 成立 || [[221年]] || [[220年]] || [[229年]] |----- | 滅亡 || [[263年]] || [[265年]] || [[280年]] |} <br> '''三國'''是[[中國]]的一個歷史時期。[[東漢]]末年,[[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並實際上以[[丞相]]的職位掌握東漢政權,取得「魏王」稱號,加[[九錫]]。[[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繼承其位,同年強迫東漢的末代皇帝[[漢獻帝|獻帝]][[劉協]]將皇位[[禪讓]]給他,建立了曹氏政權,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政權正式滅亡,三國時代正式開始。[[221年]],以[[益州]]等為根據地的[[劉備]]自立為皇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或「季漢」。同年,割據[[揚州 (公元589年以前;620年-626年)|揚州]]、[[荊州]]、[[交州]]等地的孫權接受曹魏政權的冊封,開始稱「吳王」。[[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建國,國號「吳」,史稱「[[東吳]]」或「孫吳」。已經事實上控制曹魏政權的司馬家族於[[263年]]吞併蜀漢後,司馬炎於[[265年]]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西晉於[[280年]]滅亡江南的孫吳政權,正式統一中國,三國時代就此結束。 魏蜀吳政權同時有國號並稱帝對立的局面雖然只有三十四年,但是三國的歷史研究則往往同時注重三足鼎立的成因和結果,以及它對中國歷史、社會發展所造成的重大影響。西晉時[[陳壽]]編撰的史書《[[三國誌]]》從[[184年]][[黃巾之亂]]之後的東漢末年的動亂時期開始記述,是「[[前四史]]」之一。後代歷史學家也往往把184~189年東漢政權經歷廢立遷都而從逐漸衰落進一步成為名存實亡的過程,認為三國的概念可以涵蓋[[184年]]至[[280年]]間近百年的中國歷史,但仍有爭議。<ref>[[黎東方]],《細說三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ISBN 7-208-03442-7),408-409頁:「三國時代的經學、文學、史學、藝術以及科學,都十分發達。……論文學,我們只須再提一下曹操的『對酒當歌』與曹植的『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不就夠了嗎?再說,[[建安七子]]怎麼樣?東漢有沒有?……談到科學,三國時代有過會用麻醉藥,又會動手術取出腎結石,甚至有把握進行『神經解剖』的名醫[[華佗]]。」曹操、建安七子、華佗等人全部死於220年或之前。</ref><ref>[[葛劍雄]],《統一與分裂》(三聯書店1994年版 ISBN 7-108-00607-3):「而到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軍起,割據分裂已成事實。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的形勢已經形成。難道能因為漢獻帝這個傀儡還存在到延康元年(220年)就認為東漢的統一也維持到了這一年嗎?」</ref><ref>[[易中天]]《百家講壇·易中天品三國》(中國中央電視台)第二集「真假曹操」:「我們知道三國時期有三大戰役,第一次戰役就是曹袁[[官渡之戰]],第二戰役是曹孫[[赤壁之戰]],第三大戰役是孫劉[[彝陵之戰]]。」這三次戰役的發生時間分別是200年、208年和221年。</ref>[[明代]][[羅貫中]]根據這個時代的歷史為藍本而撰寫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也成為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 三國時代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感歎英雄。唐宋詩詞等中有大量關於三國時代歷史、事件、人物、遺跡的內容。元明清期間,三國的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成為戲劇和民間藝術文學的常見話題。直到今天,三國的著名人物、事件仍是炎黃子孫耳熟能詳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同時,因為三國豐富多彩的歷史內涵,這段歷史在中國以外的地方諸如日本、朝鮮半島等也有其影響力。到了20世紀後期以後,三國也成為電視、電影、遊戲等現代娛樂產業的重要內容。 ==歷史== ===黃巾之亂=== 東漢帝國的衰亡可以歸咎為朝廷內部與地方兩大因素。在朝廷內部,自[[漢和帝]]起,皇帝多數年幼即位,並由其母族(即[[外戚]])控制政權,待到皇帝成年後,又往往借助其身邊親信的宦官協助奪回政權,於是出現了不斷循環,幾乎貫穿整個東漢中後期的[[戚宦之爭]]。這令中央政府政令不一,政策前後矛盾,朝臣耽於內鬥,毫無建樹,而外戚和宦官兩方勢力又內耗不斷,不斷排除異己,於[[漢桓帝]]及[[漢靈帝]]時發生兩次[[黨錮之禍]],朝中有能之士不是被殺就是被罷官,朝政無比黑暗。地方上,各地的豪強地主也都藉機瘋狂吞併土地人口,加上天災不斷,導致民不聊生,百姓逐漸對政府失去信心。種種因素,令有些地方的農民餓死者甚多,百姓被逼反抗。 [[184年]][[二月]],[[太平道]]首領[[張角]]以及其兄弟[[張梁]]和[[張寶]]率信徒起義,自稱「天公將軍」,以頭裹黃巾為記號,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號,各地疾苦農民爭相加入,各地參與人數總計一般認為有三十六萬之多,聲勢浩大。東漢政府極之震驚,但由於中央軍隊腐敗,力量不足,[[漢靈帝]]只得下詔各地地方政府和豪強地主可以自己招募「義軍」「勤王」,與幾支中央軍隊一同進剿。而黃巾軍因為畢竟不是正規軍,加上力量分散,結果起義被迅速鎮壓('''詳見[[黃巾之亂]]''')。但反抗運動並未完全消除,其餘部散佈在各地,伺機劫掠州郡危及政權統治,這令朝廷和各地政府疲於應付,更難討伐。 [[漢靈帝]]有鑑及此,決定將部份[[刺史]]改為[[州牧]],由劉姓宗室或重臣擔任,讓其集地方的軍、政、財權等於一身,以便加強地方政權的實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進剿黃巾餘部。不過這一政策的結果卻與靈帝本意相反,州牧因在地方擁有過大的權力,變成一州之內的「皇帝」,逐漸不再受制於中央政府,反而用麾下軍隊互相爭鬥,試圖擴大自己的領地。更有與對抗朝廷的民間組織進行聯合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如[[益州]]牧[[劉焉 (益州牧)|劉焉]]就支持[[五斗米道]]的[[張魯]]進攻[[漢中]]。黃巾基本平息後,東漢政權對地方的控制力卻也降到了最低點,所以黃巾之亂普遍被認為是東漢滅亡的導火線和三國時代群雄割據的誘因。 ===討伐董卓=== [[189年]],靈帝駕崩,但朝廷並沒有平靜下來。宦官[[蹇碩]]欲先殺漢靈帝兒子[[劉辯]]的母舅:外戚大將軍[[何進]],再立靈帝的另外一個兒子[[劉協]]為帝,但失敗,[[劉辯]]繼承帝位後,何進又派人收押蹇碩並將其誅殺。至此,何進與[[十常侍]]鬥爭更趨白熱化,雖然靈帝的皇后,何進之妹[[何皇后]]曾勸阻何進誅殺宦官,但是在[[袁紹]]等人的建議下,何進想借外力剷除宦官,便召[[董卓]]、[[丁原]]帶兵入洛陽,但地方軍隊未到,宦官就已先發制人,發動政變,殺死何進。雖然[[袁紹]]隨即率領部曲入宮,殺掉宦官二千餘人,皇帝[[劉辯]]和皇弟[[劉協]]卻被宦官挾持出宮,然後剛到達的董卓搶先找到皇帝並控制之,開始專權統治。 董卓想廢掉少帝劉辯,擁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帝,於是用計壯大自己的勢力,並剷除反對者,如誘使[[呂布]]殺死丁原以奪其兵馬, 和逼走袁紹。一切準備好後,便立刻廢少帝為弘農王,而推劉協為獻帝(學者多以此為三國時代的開始)。逃出的袁紹不忿,在[[190年]]於[[勃海]]起兵,有十一路地方軍加入,推袁紹為盟主,史稱關東軍。董卓畏懼,於是鴆殺劉辯,火燒[[洛陽]],挾持獻帝退往[[長安]],一併強徙洛陽居民。其間,[[孫堅]]、[[曹操]]曾出兵攻打董卓,但得不到支援而撤退,關東軍也解散('''詳見[[董卓討伐戰]]''')。 遷都長安後,董卓自封為太師,且授與其族人要職,並繼續施行暴政,百姓生活在極權之下,最後在[[192年]],董卓被[[王允]]和部下呂布等合謀刺殺,其族人亦被屠滅殆盡。但董卓的屬下[[李傕]]等人率兵攻破長安,殺死王允,呂佈兵敗逃亡。李傕等繼續董卓的暴政,群雄割據的局面正式開始。 ===群雄割據=== 討伐董卓後,各地方軍閥對漢帝已不加理會,轉而發展個人勢力。[[191年]]孫堅攻打[[劉表]]所據的[[襄陽]]時戰死,長子[[孫策]]向[[袁術]]借兵及任用孫堅的舊部,在[[196年]]到[[199年]]間在江東四處征戰,最後更脫離袁術,獨領江東,一面與坐擁[[荊州]]的劉表發生零星戰鬥,另一方面等待時機北上。[[194年]],[[益州]]之主劉焉病死,其子[[劉璋]]接任,後與漢中的張魯決裂,兩方對峙;而西北方,[[馬騰]]、[[韓遂]]等人於[[涼州]]、[[雍州]]都各自建立了較大規模的半獨立性地方政權;而[[劉備]]雖曾兩度擁有過徐州,但先後被呂布及曹操打敗,四處依附,最後借助袁紹在汝南一帶組織起小型軍隊。 而當中最突出的是袁紹與[[曹操]],袁紹先用計佔據了[[韓馥]]的冀州,繼而打敗[[田楷]]、[[臧洪]]、[[公孫瓚]],掌握[[青州|青]]、[[冀州|冀]]、[[幽州|幽]]、[[并州|並]]四州,雄霸河北,氣勢強勁;曹操收編了青州三十萬黃巾軍,開始四處征戰,幾經轉折,控制了[[兗州]],迎接從李傕等人逃出來的獻帝於[[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更先後破[[袁術]]、滅[[呂布]]、降[[張繡]]、逐[[劉備]],擁有[[兗州|兗]]、[[徐州|徐]]二州,及部份[[司州|司隸]]、[[豫州]]、[[雍州]]。而正因袁曹雙方勢力漸大,兩軍的衝突也愈激烈。 ===統一北方=== [[200年]]孫策進攻曹操的廣陵,遭到陳登頑抗,被擊退。[[4月]],一向支持袁紹的孫策遇刺身亡,繼位的[[孫權]]改向曹操發出善意。而袁紹見曹操日益壯大,決定南下,他先後派大將[[顏良]]進攻白馬及[[文醜]]進攻延津,但相繼被殺。其後,袁紹決定親自領兵,進軍[[陽武]],而曹操也回兵官渡,深溝高壘。兩軍對峙達半年,最後曹操夜襲袁軍烏巢糧倉,付之一炬,袁紹軍心大動引致兵敗,逃回北方,此戰成為曹操控制北方的決定性戰役('''詳見[[官渡之戰]]''')。 [[201年]],袁紹曾組織軍隊於倉亭再戰,再敗,至此已無力與曹操相爭,而曹操也轉攻南方的劉備,劉備兵敗後逃往荊州依附劉表。[[202年]],袁紹病死。袁紹生前喜幼子袁尚,引發繼承之爭。[[203年]],袁紹長子[[袁譚]]及三子[[袁尚]]間爆發內戰,曹操與袁譚結姻親。[[204年]],[[鄴城]]守將[[審配]]被殺,鄴城失陷,袁尚逃往北方。[[205年]],曹操攻滅袁譚,袁熙、袁尚逃到東北、投奔支持袁家的[[烏桓]]。[[206年]],曹操攻滅袁紹外甥[[高幹]],佔領并州,初步統一北方。[[207年]],曹操決定斬草除根,遂採[[郭嘉]]之言,以輕兵偷襲烏桓,出其不意,大破烏桓軍,陣斬其首領[[蹋頓]]。袁氏兄弟最後逃到[[公孫康]]處。[[208年]],公孫康因懼怕曹操,殺死袁尚、袁熙,送上二人的頭顱。曹操至此除涼州、少部雍州和遼東外完全統一北方,開始籌備南下。 ===赤壁存亡=== [[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向[[荊州]]進攻,而劉表也在此時病死,其次子[[劉琮]]接位並向曹操投降,劉備見此,決定離開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追上擊敗,逃至夏口。此時孫權部下[[魯肅]]到劉備處探聽情況,劉備也派[[諸葛亮]]出使到江東,雙方結盟,孫劉聯軍便以[[周瑜]]、[[程普]]為都督抗曹,雙方隔江相對,周瑜利用火計在赤壁大敗曹軍,曹操退回北方('''詳見[[赤壁之戰]]''')。 孫權、劉備雙方也開始各自爭奪荊州。劉備向荊南施壓,成功逼降荊南四郡;而孫權部將周瑜也向荊州[[南郡]]發兵,用了很長時間,最終攻克南郡。孫權為向劉備示好,將其妹嫁給劉備。而孫權為拓展勢力,佔據了[[交州]]。其後,周瑜曾想出兵攻打[[益州]],但在巴丘病逝。魯肅接替其位,並將南郡借給劉備。而曹操在南方戰爭失敗,轉移向西發展,曹操欲進攻漢中張魯,關中諸軍閥疑其將攻擊自己,在[[211年]]起兵,共推[[馬超]]、韓遂為首領,曹操率軍鎮壓,成功將西北一帶收為領地。 ===三國鼎立=== [[Image:Sanguo map.jpg|right|300px|thumb|三國地圖]] 在荊州的劉備,受到益州之主劉璋邀請,入蜀幫助劉璋防守張魯、曹操的入侵,劉備口頭答應,但入蜀後不斷收買人心,雙方最終在[[212年]]決裂,劉備調兵直指[[成都]]的劉璋,雖然其間軍師[[龐統]]中流矢死,但仍於[[214年]]成功逼使劉璋投降,劉備成功入主益州,留下關羽防衛荊州。同時,曹操曾南下攻擊孫權,最後雙方撤退。 [[215年]],曹操快速地得到漢中,而同時孫劉兩家開始爭奪荊州擁有權而發生戰鬥,兩軍對壘。但劉備得悉曹操得漢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孫權平分荊州,回師益州,但雙方關係經已惡化。[[216年]]曹操就任魏王,一年後,劉備進攻漢中,而曹操內部有守將叛亂,孫權也偷襲合肥('''詳見[[合肥之戰]]'''),漢中守將夏侯淵中計,被劉備軍隊斬殺,漢中成功落入劉備之手,曹操雖曾揮軍要奪回,但都不成功('''詳見[[漢中之戰]]''')。[[219年]],劉備自封漢中王。 同年,關羽率荊州軍北上攻魏,但主戰派、剛接魯肅之位的[[呂蒙]]突襲[[荊州]],並擒殺關羽。[[220年]],曹操死,[[曹丕]]登位,漢獻帝[[禪讓]]帝位給曹丕,建[[國號]][[曹魏|魏]];而於[[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蜀漢|漢]],;孫權向魏稱臣,而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同年,劉備以報關羽之仇為名東征孫權,孫權派出接替呂蒙的[[陸遜]]迎戰。結果劉備慘敗,不久病死於白帝城('''詳見[[夷陵之戰]]''')。[[223年]],[[劉禪]]登位,漢吳再度結盟,最終漢魏吳三國鼎立局面形成。[[229年]],吳王孫權稱帝,建立[[東吳|吳]]。 ===內爭外戰=== 劉備死後,[[蜀漢]]經過討伐[[南中]]鞏固益州後方('''詳見[[南中之戰]]'''),[[諸葛亮]]在[[227年]]至[[234年]]間與曹魏爆發六次戰爭,其中有五次北伐,但最終未能成功('''詳見[[諸葛亮北伐]]''')。諸葛亮死後,蔣琬輔佐後主,而[[姜維]]也多次伐魏,都沒能取得明顯戰果,反而使得國力大為消耗('''詳見[[姜維北伐]]''')。此外,蜀漢後期,[[劉禪]]因寵信宦官[[黃皓]]而令朝政敗壞,姜維曾對黃皓作出彈劾,但反被黃皓逼害,而劉禪也對姜維多次伐魏而感到反感,姜維惟有避居沓中,內外分歧嚴重。 吳國的[[陸遜]]、[[諸葛恪]]等亦多次出兵伐魏('''詳見[[合肥之戰]]'''),但未能取得大進展。不過在南方,諸葛恪就成功令[[山越]]歸順。而吳國內部卻發生鬥爭,早在[[孫權]]死前就出現皇子結黨爭奪太子位之事,皇子惡鬥的結果導致孫權最後只能選擇年幼的[[孫亮]]繼承皇位,孫權於[[252年]]逝世,死前委以國政的[[太傅]]諸葛恪卻因北伐失利大失人心,不久遭[[孫峻]]誅殺,孫峻與從弟[[孫綝]]專政期間行恐怖統治,大臣世家牽連身死者多,孫綝最後雖為吳景帝[[孫休]]誅殺,但吳國國政已江河日下。 魏國主要戰爭都是抵抗漢、吳的攻擊,[[曹真]]、[[張郃]]、[[司馬懿]]都極為活躍。其中,司馬懿也討平了[[公孫淵]]的亂事,收復東北。而曹魏內部,在明帝[[曹叡]]死後,權臣司馬懿與宗族領袖[[曹爽]]出現權力鬥爭。[[249年]],司馬懿於[[高平陵事件]]中罷黜當時任[[大將軍]]的曹爽,夷曹爽與其黨羽三族,至此魏國朝政為司馬懿父子掌握,後來其子[[司馬師]]、[[司馬昭]]更專權,皇帝廢立由己,高貴鄉公[[曹髦]]甚至被司馬昭部下殺害。曹魏內部雖然有多次的起義欲剷除司馬家族,但都不成功,分別由[[王淩]]、[[毌丘儉]]和[[諸葛誕]]發動的[[壽春三叛]]都被司馬家平定。 ===三分歸晉=== [[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平[[蜀漢]],與[[蜀漢]]將領[[姜維]]發生拉鋸戰,魏軍被擋於[[劍閣]]前,[[鄧艾]]避開[[姜維]]大軍的鋒芒,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進逼[[成都]],[[劉禪]]投降,漢被魏所滅('''詳見[[魏滅蜀之戰]]''')。及後[[鍾會]]、[[姜維]]在蜀地發生叛變,但因魏將司馬昭及時發現,快速平定,並未引起大亂。 [[265年]],[[司馬昭]]死後,[[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建立[[晉朝]],史稱[[西晉]],並開始籌備伐吳。吳國後期,孫皓失德,他推行暴政,民眾生活苦不堪言。[[279年]],司馬炎兵分六路,由北自南、由西向東往[[東吳]]進發,晉軍勢如破竹,吳國快速瓦解崩潰。[[280年]],晉軍成功攻克[[建業]],[[孫皓]]投降,[[吳國]]滅亡,西晉成功統一天下('''詳見[[晉滅吳之戰]]''')。 ==戰役== {| class="wikitable" ! 戰役 (地點) ! 時間 ! 攻方 ! 主帥 ! 守方 ! 主帥 ! 勝方 ! 影響 |- | [[黃巾之亂]] (全國性爆發) | [[184年]] | [[太平道]] | [[張角]]、[[張曼成]]等黃巾部首領 | [[東漢]] | [[皇甫嵩]]、[[朱雋]]<br>[[曹操]]、[[盧植]] | [[東漢]] | 東漢成功鎮壓,漢室受挫,而為了打擊黃巾餘黨,政府下放權力給州牧,政府影響力下降 |- |- | [[董卓討伐戰]] ([[關中]]) | [[190年]] | 關東聯軍 | 盟主[[袁紹]] | [[董卓]] | [[董卓]] | 關東聯軍 | [[董卓]]挾天子遷都[[長安]],地方軍內鬥加深,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 |- | [[官渡之戰|官渡之戰]] ([[河北]]南部) | [[200年]] | [[袁紹]] | [[袁紹]] | [[曹操]] | [[曹操]] | [[曹操]] | 袁紹戰敗,元氣大傷,不久去世。曹操解除北方危機,奠定統一河北的契機 |- | [[赤壁之戰]] ([[荊州]]南部) | [[208年]][[9月19日]]—[[9月20日|20日]] | [[曹操]] | [[曹操]] | [[孫權]]、[[劉備]] | [[周瑜]]、[[程普]]<br>[[劉備]] | [[孫權]]、[[劉備]] | 曹操統一全國的計畫挫敗,劉備趁機取得荊州,形成三分局勢的雛型 |- | [[合肥之戰]] ([[徐州]]、[[淮南]]一帶) | [[208年]]—[[253年]](共五次) | [[曹魏]](曹軍) | 不同將領 | [[東吳]](孫軍) | [[孫權]]、[[諸葛恪]] | 不分勝負 | 東吳與曹魏的城壘爭奪戰,未有勝負 |- | [[潼關之戰]] ([[關中]][[潼關]]一帶) | [[211年]][[三月]]—[[九月]] | [[曹操]] | [[曹操]] | [[馬超]]、[[韓遂]]等(關西聯軍) | [[馬超]]、[[韓遂]] | [[曹操]] | [[曹操]]戰勝[[馬超]]、[[韓遂]]等西方群雄,壓制[[關中]] |- | [[漢中之戰]] ([[漢中]]) | [[217年]]—[[219年]][[五月]] | [[劉備]] | [[劉備]] | [[曹操]] | [[曹操]]、[[曹洪]]<br>[[夏侯淵]]、[[張郃]] | [[劉備]] | 劉備與曹操的漢中爭奪戰,最後劉備大勝,自立為漢中王 |- | [[夷陵之戰|夷陵之戰]] ([[荊州]]南部) | [[222年]] | [[蜀漢]] | [[劉備]] | [[孫權]] | [[陸遜]] | [[孫權]] | 蜀漢國力大衰,無力奪回[[荊州]],形成三國鼎立最後形態 |- | [[諸葛亮南征]] ([[南中]]) | [[225年]][[三月]]—[[十二月]] | [[蜀漢]] | [[諸葛亮]] | 南中各部軍團 | [[雍闓]]、[[孟獲]]<br>[[高定]]、[[朱褒]] | 蜀漢 | 叛軍[[雍闓]]等被殺,[[孟獲]]投降,[[蜀漢]]平定南方 |- | [[諸葛亮北伐]] ([[雍州]]) | [[228年]]—[[234年]](共五次) | [[蜀漢]] | [[諸葛亮]] | [[曹魏]] | [[曹真]]、[[司馬懿]]、[[張郃]] | 互有勝負 | [[蜀漢]][[諸葛亮]]病逝,[[曹魏]][[司馬懿]]抬頭 |- | [[姜維北伐]] ([[雍州]]) | [[253年]]—[[263年]] | [[蜀漢]] | [[姜維]] | [[曹魏]] | [[司馬昭]]集團 | 互有勝負 | [[蜀漢|蜀漢]]國力消耗,間接導致蜀漢亡國 |- | [[魏滅蜀之戰]] ([[益州]]) | [[263年]] | [[曹魏]] | [[鄧艾]]、[[鍾會]]、[[諸葛緒]] | [[蜀漢]] | [[劉禪]]、[[姜維]]、[[諸葛瞻]] | [[曹魏]] | 蜀漢滅亡。[[鄧艾]]、[[鍾會]]、[[姜維]]及一些蜀國遺臣在叛亂中被殺 |- | [[晉滅吳之戰]] ([[荊州]]南部、[[揚州 (公元589年以前;620年-626年)|揚州]]) | [[280年]] | [[西晉]] | [[賈充]] | [[孫吳]] | [[孫皓]] | [[西晉]] | [[孫吳]]滅亡,西晉統一中國。 |- |} {{Template:三國}} ==漢末地方軍閥== {| border="1" cellpadding="5" cellspacing="0" |- ! 軍閥首領姓名 !! 統治區域 !! 統治時間 |- |[[袁紹]],後為[[袁譚]]、[[袁尚]] |冀州、青州、幽州、并州 |189-207 |- |[[袁術]] |荊州南陽、揚州淮南,壽春 |189-199 |- |[[呂布]] |兗州、徐州 |192-198 |- |[[馬騰]],後為[[馬超]] |涼州 |193-214 |- |[[韓遂]] |涼州 |185-215 |- |[[王匡]] |司隸河內 |189-? |- |[[宋建]] |涼州枹罕 |185?-214 |- |[[劉表]],後為[[劉琮]] |荊州 |190-208 |- |[[劉焉]],後為[[劉璋]] |益州 |188-214 |- |[[公孫瓚]] |幽州 |187-199 |- |[[公孫度]],後為[[公孫康]]、[[公孫恭]]、[[公孫淵]] |幽州遼東 |189-238 |- |[[劉虞]] |幽州 |187-193 |- |[[袁遺]] |兗州山陽 |189-192? |- |[[橋瑁]] |兗州東郡 |189-190 |- |[[張邈]] |兗州陳留 |189-195 |- |[[張超]] |徐州廣陵 |189-195 |- |[[鮑信]] |青州濟北 |189-192 |- |[[嚴白虎]] |揚州吳郡 |?-196? |- |[[張魯]] |益州漢中 |189-215 |- |[[士燮]] |交州交趾 |189-211 |- |[[張繡]] |荊州南陽 |196-199 |- |[[韓馥]] |冀州 |189-191 |- |[[孔融]] |青州北海 |189-195 |- |[[劉岱]] |兗州 |189-192 |- |[[劉繇]] |揚州 |192-196 |- |[[王朗]] |揚州會稽 |193-197 |- |[[張楊]] |并州上黨 |190-198 |- |[[張燕]] |并州黑山 |185-205 |- |[[陶謙]] |徐州 |189-194 |- |[[孔胄]] |豫州 |189-? |- |[[李傕]] |雍州 |192-198 |- |[[董卓]] |雍州、司隸 |188-192 |- |[[曹操]] |兗州、豫州、司隸、徐州、冀州、青州、并州、幽州、荊州、涼州、揚州淮南 |192- |- |[[孫堅]],後為[[孫策]]、[[孫權]] |揚州、荊州、交州 |186- |- |[[劉備]] |徐州、荊州、益州 |194- |} ==重要人物== {{cleanup|time=2007-04-13T03:30:23Z}}<!--無清楚介定何為重要--> (按對該勢力的加入時間排列,君主等按執政先後排列) {{Col-begin}} {{Col-5}} '''<span style="font-size:150%;">[[曹魏]]</span>''' ;君主 *[[曹操]] *[[曹丕]] *[[曹叡]] *[[曹芳]] *[[曹髦]] *[[曹奐]] ;政治家 *[[荀彧]] *[[荀攸]] *[[程昱]] *[[郭嘉]] *[[劉曄]] *[[滿寵]] *[[賈詡]] *[[司馬懿]] *[[陳群_(三國)|陳群]] *[[曹爽]] *[[司馬師]] *[[司馬昭]] ;軍事家 *[[曹仁]] *[[曹洪]] *[[夏侯淵]] *[[夏侯惇]] *[[李典]] *[[樂進]] *[[於禁]] *[[徐晃]] *[[典韋]] *[[許褚]] *[[張遼]] *[[張郃]] *[[諸葛誕]] *[[毌丘儉]] *[[鐘會]] *[[鄧艾]] *[[朱靈]] {{Col-5}} '''<span style="font-size:150%;">[[蜀漢]]</span>''' ;君主 *[[劉備]] *[[劉禪]] ;政治家 *[[諸葛亮]] *[[龐統]] *[[法正]] *[[李嚴 (蜀漢)|李嚴]] *[[黃權]] *[[董允]] *[[譙周]] *[[楊儀]] *[[蔣琬]] *[[費禕]] ;軍事家 *[[關羽]] *[[張飛]] *[[趙雲]] *[[廖化]] *[[黃忠]] *[[魏延]] *[[馬超]] *[[馬岱]] *[[張翼]] *[[吳懿]] *[[王平]] *[[姜維]] *[[夏侯霸]] *[[馮習]] {{Col-5}} '''<span style="font-size:150%;">[[孫吳]]</span>''' ;君主 *[[孫堅]] *[[孫策]] *[[孫權]] *[[孫亮]] *[[孫休]] *[[孫皓]] ;政治家 *[[朱治]] *[[張昭 (三國)|張昭]] *[[張紘]] *[[魯肅]] *[[諸葛瑾]] *[[諸葛恪]] *[[孫峻]] *[[孫綝]] ;軍事家 *[[程普]] *[[黃蓋]] *[[韓當]] *[[周瑜]] *[[太史慈]] *[[徐盛]] *[[丁奉]] *[[周泰 (三國)|周泰]] *[[潘璋]] *[[凌操]] *[[凌統]] *[[甘寧]] *[[呂蒙]] *[[朱然]] *[[陸遜]] *[[陸抗]] {{Col-5}} '''<span style="font-size:150%;">[[東漢]]末期</span>''' ;皇帝 *[[漢靈帝]] *[[劉辯|漢少帝]] *[[漢獻帝]] ;地方勢力 *[[袁紹]] *[[袁術]] *[[呂布]] *[[馬騰]] *[[韓遂]] *[[劉表]] *[[劉璋]] *[[公孫瓚]] *[[公孫度]] *[[張魯]] *[[士燮]] *[[張繡]] *[[韓馥]] *[[孔融]] *[[劉岱]] *[[劉繇]] *[[王朗]] ;其他 *[[皇甫嵩]] *[[盧植]] *[[王允]] *[[張角]] *[[何進]] *[[董卓]] *[[李傕]] *[[郭汜]] *[[董承]] {{Col-5}} '''<span style="font-size:150%;">其他重要人物</span>''' *[[蔡邕]] *[[陳宮]] *[[田豐]] *[[沮授]] *[[張松]] *[[孔融]] *[[顏良]] *[[文醜]] *[[淳於瓊]] *[[蔡瑁]] *[[孟獲]] |} ==參看== *[[三國誌]] *[[三國演義]] <!--以下一行為中國朝代顯示格式,不要修改。系統會自動作繁簡轉換--> {{中國朝代|[[漢朝]]:[[東漢]]|[[晉朝]]:[[西晉]]}} ==參考資料==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references /> </div> ==外部鏈接== {{commons|Three Kingdoms Period}} *《[[三國誌]]》全文:[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angzz/sgzzml.htm (簡體)] *《[[中國大百科全書]]》[http://www.white-collar.net/02-lib/01-zg/03-guoxue/%C6%E4%CB%FB%C0%FA%CA%B7%CA%E9%BC%AE/%C0%FA%CA%B7%B9%A4%BE%DF%C0%E0/%D6%D0%B9%FA%B4%F3%B0%D9%BF%C6%C8%AB%CA%E9%D6%D0%B9%FA%C0%FA%CA%B7/Resource/Book/Edu/JXCKS/TS011097/0550_ts011097.htm 三國] *三國人物生卒年列表 [http://blog.roodo.com/ephesos2005/archives/638384.html#comments 三國人物生卒年列表] [[Category:三國|*]] [[Category:歷史]] [[Category:中國歷史]] {{Link FA|id}} {{Link FA|vi}}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模板:Cite news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Commons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Featured article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History of China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Link FA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Main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Otheruses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Portal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See also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Wikisource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Wt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中國君主列表/三國/曹魏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中國君主列表/三國/東吳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中國君主列表/三國/蜀漢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中國朝代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三國
」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有關 MediaWiki 的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