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三略
<jstbutton group="Vernacular" type="group">展開/隱藏白話翻譯</jstbutton> 用涵芳樓本。
上略
夫主[1]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志於眾。故與眾同好,靡[2]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含氣之類[3],咸願得其志。
<jstdiv name="主將之法" group="Vernacular"> 統率將領之法,首重收攬豪傑人心,賞賜財物給有功者,使眾人理解自己的志向。因此說跟眾人追求的目標相同,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與眾人憎恨的敵人相同,就沒有打不垮的敵人。國家安定,是因為得到人民擁護;國家滅亡,是由於失去人民的支持。因但凡是人,都想實現自己的志向。</jstdiv>
《軍讖[4]》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5];剛者,賊也[6][7]。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怨之所攻[8]。柔有所設[9],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端末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10],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11],動而輒[12]隨。故能圖制無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極,密[13]定九夷。如此謀者,為帝王師。故曰:莫不貪強,鮮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聖人存之,動應事機。舒之彌[14]四海,卷之不盈懷[15];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敵國服。《軍讖》曰:「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
<jstdiv name="柔能制剛" group="Vernacular"> 《軍讖》說:「柔可以制服剛,弱可以戰勝強。」柔是生養之本,剛為喪生之根;弱者可得到他人的幫助,強者容易成為眾怨的歸宿。然柔、剛、弱、強自有各自的作用,兼用這四種品質,就能因事制宜。事物始末尚未分明,人們對此無從知悉,自然奧妙,隨萬物一同變易,一切都是這樣變動無常,就應根據敵情改變對策。不宜事先就立定規則,而應隨時跟上形勢的變化。如此方能圖謀制勝、無往不利,輔佐君王樹立無上的權威,拯濟天下各方,安定諸方異族。要有如此謀略,可做帝王的老師。所以說:沒有誰不貪圖強大,而少有能持守奧妙的。如能把握精妙之理,就能保全性命。聖人把握了它,行動符合事物的規律。這些事理規律,運用可以影響天下,收斂可以藏於胸懷。其不用房屋收納,不依城郭守護。把它深藏於心中,便可以使敵國屈服。《軍讖》指出:「既能柔又能剛的國家更昌明,既能弱又能強的國家更輝煌。一味的柔弱,國力必定被削弱,一味的剛強,國家必將滅亡。」</jstdiv>
夫為國之道,恃賢與民。信賢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則策無遺。所適如支體相隨,骨節相救;天道自然,其巧無間。軍國之要,察眾心,施百務。危者安之,懼者歡之,叛者還之,冤者原之,訴者察之,卑者貴之,強者抑之,敵者殘之,貪者豐之,欲者使之,畏者隱之,謀者近之,讒者覆之,毀者復之,反者廢之,橫者挫之,滿者損之,歸者招之,服者居之,降者脫之。獲固守之,獲阨塞之,獲難屯之,獲城割之,獲地裂之,獲財散之。敵動伺之,敵近備之,敵強下之,敵佚去之,敵陵待之,敵暴綏之,敵悖義之,敵睦攜之。順舉挫之,因勢破之,放言過之,四網羅之。得而勿有,居而勿守,拔而勿久,立而勿取。為者則己,有者則士。焉知利之所在?彼為諸侯,己在天子,使城自保,令士自處。
<jstdiv name="為國之道" group="Vernacular"> 治國之法,在於依靠賢人、親近民眾。信任賢士如自己心腹,像愛護自己四肢一樣使喚民眾,那麼謀劃便不會有失誤。走到哪裡都如肢體相跟隨、骨節相照應,如天生萬物般自然,巧妙而毫無縫隙。統率軍隊治理國家的關鍵,在於明察眾人的心理,採取不同的措施。令處境危險的得到保全,使心懷恐懼的得到歡悅,讓逃離的回歸,為蒙冤的平反,有申訴的要明察,提高卑微者的地位,壓制強暴者的氣焰,摧毀敵對勢力,滿足貪圖利益的,任用願出力的,憐憫膽怯畏懼者,親近有智謀的,打擊進讒言的,驗證毀謗批評,清除犯上作亂的,折辱蠻橫無理的,貶抑自滿的,招撫投奔而來的,給順服的生路,釋放歸降的。奪得險固之地要進行防守,佔領狹隘的地方要加以阻塞,打下難攻之地要屯兵駐防,攻取城池要割地賞功,搶得土地要裂土分封,獲取財物要散發士眾。嚴密監視敵人的行動,小心戒備敵人靠近,敵人強大時要表現自己甘居其下,敵人眾多時要避開鋒芒,敵人士氣高昂時要善於等待時機。敵人疲憊時迫其退兵,敵人違理就要向他明示道義,敵人團結便使離間讓其心背離。要順應情況挫折敵人,利用情勢擊破敵人,宣佈罪狀譴責敵人,張設羅網捕獲敵人。有所獲得不可據為己有,有所聚積不可把持據守,奪取城邑不可貪戀久留,打敗敵國要立新君而不可取而代之。謀事在自己,有功歸將士。那麼怎麼知道這樣做的益處呢?讓別人做諸侯,自己當天子,使各城邑自己保全,讓士子自行理事。</jstdiv>
世能祖祖,鮮能下下;祖祖為親,下下為君。下下者,務耕桑,不奪其時;薄賦斂,不匱其財;罕徭役,不使其勞;則國富而家娭,然後選士以司牧之。夫所謂士者,英雄也。故曰:羅其英雄則敵國窮。英雄者,國之幹;庶民者,國之本。得其幹,收其本,則政行而無怨。
<jstdiv name="世能祖祖" group="Vernacular"> </jstdiv>
夫用兵之要,在崇禮而重祿。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故祿賢不愛財,賞功不逾時則下力並而敵國削。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贍以財,則士自來;接以禮,勵以義,則士死之。
<jstdiv name="用兵之要" group="Vernacular"> </jstdiv>
夫將帥者,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故兵有全勝,敵有全囚。昔者良將之用兵,有饋簞醪者,使投諸河,與士卒同流而飲。夫一簞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軍之士思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軍讖》曰:「軍井未達,將不言渴;軍幕未辦,將不言倦;軍灶未炊,將不言饑。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是謂將禮。與之安,與之危,故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謀素合也。故蓄恩不倦,以一取萬。
<jstdiv name="與士卒同滋味" group="Vernacular"> </jstdiv>
《軍讖》曰:「將之所以為威者,號令也;戰之所以全勝者,軍政也;士之所以輕戰者,用命也。」故將無還令,賞罰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
<jstdiv name="將之所以為威者" group="Vernacular"> </jstdiv>
夫統軍持勢者,將也;制勝破敵者,眾也。故亂將不可使保軍,乖眾不可使伐人。攻城則不拔,圖邑則不廢;二者無功,則士力疲弊。士力疲弊,則將孤眾悖;以守則不固,以戰則奔北。是謂老兵。兵老,則將威不行;將無威,則士卒輕刑;士卒輕刑,則軍失伍;軍失伍,則士卒逃亡;士卒逃亡,則敵乘利;敵乘利,則軍必喪。
<jstdiv name="統軍持勢者" group="Vernacular"> </jstdiv>
《軍讖》曰:「良將之統軍也,恕己而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戰如風發,攻如河決。」故其眾可望而不可當,可下而不可勝。以身先人,故其兵為天下雄。
<jstdiv name="良將之統軍也" group="Vernacular"> </jstdiv>
《軍讖》曰:「軍以賞為表,以罰為裡。」賞罰明,則將威行;官人得,則士卒服;所任賢,則敵國震。
<jstdiv name="軍以賞為表" group="Vernacular"> 《軍讖》說:「軍隊中必須有賞有罰,兩者互為表裡。」賞罰分明,才能建立將領的威望。授官允當,士卒就會信服。所用者皆為賢才,敵國就會懼怕。</jstdiv>
《軍讖》曰:「賢者所適,其前無敵。」故士可下而不可驕,將可樂而不可憂,謀可深而不可疑。士驕,則下不順;將憂,則內外不相信;謀疑,則敵國奮。以此,攻伐則致亂。夫將者,國之命也。將能制勝,則國家安定。
<jstdiv name="賢者所適" group="Vernacular"> </jstdiv>
《軍讖》曰:「將能清,能淨;能平,能整;能受諫,能聽訟;能納人,能采言;能知國俗,能圖山川;能表險難,能制軍權。」故曰,仁賢之智,聖明之慮,負薪之言,廊廟之語,興衰之事,將所宜聞。將者,能思士如渴,則策從焉。夫將,拒諫,則英雄散;策不從,則謀士叛;善惡同,則功臣倦;專己,則下歸咎;自伐,則下少功;信讒,則眾離心;貪財,則奸不禁;內顧,則士卒淫。將有一,則眾不服;有二,則軍無式;有三,則下奔北;有四,則禍及國。
<jstdiv name="將能清" group="Vernacular"> </jstdiv>
《軍讖》曰:「將謀欲密,士眾欲一,攻敵欲疾。」將謀密,則奸心閉;士眾一,則軍心結;攻敵疾,則備不及設。軍有此三者,則計不奪。將謀泄,則軍無勢;外窺內,則禍不制;財入營,則眾奸會。將有此三者,軍必敗。
<jstdiv name="將謀欲密" group="Vernacular"> </jstdiv>
無慮,則謀士去;將無勇,則吏士恐;將妄動,則軍不重。將遷怒,則一軍懼。《軍讖》曰:「慮也,勇也,將之所重;動也,怒也,將之所用。」此四者,將之明訁戚也。
<jstdiv name="無慮" group="Vernacular"> </jstdiv>
《軍讖》曰:「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
<jstdiv name="軍無財" group="Vernacular"> </jstdiv>
《軍讖》曰:「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故禮者,士之所歸;賞者,士之所死。招其所歸,示其所死,則求者至。故禮而後悔者士不止;賞而後悔者士不使。禮賞不倦,則士爭死。
<jstdiv name="香餌之下" group="Vernacular"> </jstdiv>
《軍讖》曰:「興師之國,務先隆恩;攻取之國,務先養民。以寡勝眾者,恩也。以弱勝強者民也。故良將之養士,不易於身;故能使三軍如一心,則其勝可全。」
<jstdiv name="興師之國" group="Vernacular"> </jstdiv>
《軍讖》曰:「用兵之要,必先察敵情:視其倉庫,度其糧食,卜其強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故國無軍旅之難而運糧者,虛也;民菜色者,窮也。千里饋糧,民有饑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夫運糧百里,無一年之食;二百里,無二年之食;三百里,無三年之食,是國虛。國虛,則民貧;民貧,則上下不親。敵攻其外,民盜其內,是謂必潰。
<jstdiv name="用兵之要必先察敵情" group="Vernacular"> </jstdiv>
《軍讖》曰:「上行虐,則下急刻;賦斂重數,刑罰無極,民相殘賊;是謂亡國。」
<jstdiv name="上行虐" group="Vernacular"> </jstdiv>
《軍讖》曰:「內貪外廉,詐譽取名;竊公為恩,令上下昏;飾躬正顏,以獲高官;是謂盜端。」
<jstdiv name="內貪外廉" group="Vernacular"> </jstdiv>
《軍讖》曰:「群吏朋黨,各進所親;招舉奸枉,抑挫仁賢;背公立私,同位相訕;是謂亂源。」
<jstdiv name="群吏朋黨" group="Vernacular"> </jstdiv>
《軍讖》曰:「強宗聚奸,無位而尊,威無不震;葛藟相連,種德立恩,奪在位權;侵侮下民,國內嘩喧,臣蔽不言;是謂亂根。」
<jstdiv name="強宗聚奸" group="Vernacular"> </jstdiv>
《軍讖》曰:「世世作奸,侵盜縣官,進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謂國奸。」
<jstdiv name="世世作奸" group="Vernacular"> </jstdiv>
《軍讖》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強弱相虜;莫適禁御,延及君子,國受其咎。」
<jstdiv name="吏多民寡" group="Vernacular"> </jstdiv>
《軍讖》曰:「善善不進,惡惡不退;賢者隱蔽,不肖在位;國受其害。」
<jstdiv name="善善不進" group="Vernacular"> </jstdiv>
《軍讖》曰:「枝葉強大,比周居勢;卑賤陵貴,久而益大;上不忍廢,國受其敗。」
<jstdiv name="枝葉強大" group="Vernacular"> </jstdiv>
《軍讖》曰:「佞臣在上,一軍皆訟;引威自與,動違於眾;無進無退,苟然取容;專任自己,舉措伐功;誹謗盛德,誣述庸庸;無善無惡,皆與己同;稽留行事,命令不通;造作其政,變古易常;君用佞人,必受禍殃。」
<jstdiv name="佞臣在上" group="Vernacular"> </jstdiv>
《軍讖》曰:「奸雄相稱,障蔽主明;毀譽並興,壅塞主聰;各阿所以,令主失忠。」
<jstdiv name="奸雄相稱" group="Vernacular"> </jstdiv>
故主察異言,乃睹其萌;主聘儒賢,奸雄乃遁;主任舊齒,萬事乃理;主聘岩穴,士乃得實;謀及負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jstdiv name="主察異言" group="Vernacular"> </jstdiv>
中略
夫三皇無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無所歸功。帝者,體天則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群臣讓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禮賞;有功,美而無害。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設矩備衰,四海會同,王職不廢。雖有甲兵之備,而無鬥戰之患。君無疑於臣,臣無疑于主,國定主安,臣以義退,亦能美而無害。霸者,制士以權,結士以信,使士以賞;信衰則士疏,賞虧則士不用命。
《軍勢》曰:「出軍行師,將在自專;進退內御,則功難成。」
《軍勢》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顧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軍之微權也。」
《軍勢》曰:「無使辯士談說敵美,為其惑眾;無使仁者主財,為其多施而附於下。」
《軍勢》曰:「禁巫祝,不得為吏士卜問軍之吉凶。」
《軍勢》曰:「使義士不以財。故義者,不為不仁者死;智者,不為暗主謀。」
主,不可以無德,無德則臣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失權。臣,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以事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國弱,威多則身蹶。
故聖王御世,觀盛衰,度得失,而為之制;故諸侯二師,方伯三師,天子六師。世亂,則叛逆生;王澤竭,則盟誓相誅伐。德同勢敵,無以相傾,乃攬英雄之心,與眾同好惡,然後加之以權變。故非計策,無以決嫌定疑;非譎奇,無以破奸息寇;非陰謀,無以成功。
聖人體天,賢者法地,智者師古。是故《三略》為衰世作:〈上略〉設禮賞,別奸雄,著成敗;〈中略〉差德行,審權變;〈下略〉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故人主深曉〈上略〉,則能任賢擒敵;深曉〈中略〉,則能御將統眾;深曉〈下略〉,則能明盛衰之源,審治國之紀。人臣深曉〈中略〉,則能全功保身。
夫高鳥死,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亡者,非喪其身也,謂奪其威,廢其權也。封之於朝,極人臣之位,以顯其功;中州善國,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說其心。夫人眾一合而不可卒離,威權一與而不可卒移。還師罷軍,存亡之階。故弱之以位,奪之以國,是謂霸者之略。故霸者之作,其論駁也。存社稷羅英雄者,“中略”之勢也;故世主秘焉。
下略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則據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憂者,則享天下之樂;能救天下之禍者,則獲天下之福;故澤及於民,則賢人歸之;澤及昆蟲,則聖人歸之。賢人所歸,則其國強;聖人所歸,則六合同。求賢以德,致聖以道。賢去,則國微;聖去,則國乖。微者危之階,乖者亡之征。
賢人之政,降人以體;聖人之政,降人以心。體降可以圖始,心降可以保終。降體以禮,降心以樂。所謂樂者,非金石絲竹也;謂人樂其家,謂人樂其族,謂人樂其業,謂人樂其都邑,謂人樂其政令,謂人樂其道德。如此,君人者乃作樂以節之,使不失其和。故有德之君,以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樂樂身。樂人者,久而長;樂身者,不久而亡。
釋近謀遠者,勞而無功;釋遠謀近者,佚而有終。佚政多忠臣,勞政多怨民。故曰,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殘滅之政,累世受患;造作過制,雖成必敗。
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亂之招,順者治之要。
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親,義者人之所宜,禮者人之所體;不可無一焉。故夙興夜寐,禮之制也;討賊報仇,義之決也;惻隱之心,仁之發也;得己得人,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
出君下臣,名曰命;施於竹帛,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夫命失,則令不行;令不行,則政不正;政不正,則道不通;道不通,則邪臣勝;邪臣勝,則主威傷。
千里迎賢,其路遠;致不肖,其路近。是以明王舍近而取遠,故能全功尚人,而下盡力。
廢一善,則眾善衰。賞一惡,則眾惡歸。善者得其祐,惡者受其誅,則國安而眾善至。
眾疑,無定國;眾惑,無治民。疑定惑還,國乃可安。
一令逆,則百令失;一惡施,則百惡結。故善施于順民,惡加於凶民,則令行而無怨。使怨治怨,是謂逆天;使仇治仇,其禍不救。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則民得其所,而天下寧。
犯上者尊,貪鄙者富,雖有聖王,不能致其治。犯上者誅,貪鄙者拘,則化行而眾惡消。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祿得;節義之士,不可以威刑脅。故明君求賢,必觀其所以而致焉。致清白之士,修其禮;致節義之士,修其道。而後士可致,而名可保。
夫聖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敗之端,審治亂之機,知去就之節。雖窮,不處亡國之位;雖貧,不食亂邦之祿。潛名抱道者,時至而動,則極人臣之位;德合於己,則建殊絕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揚於後世。
聖王之用兵,非樂之也,將以誅暴討亂也。夫以義誅不義,若決江河而溉爝火,臨不測而擠欲墮,其克必矣。所以優遊恬淡而不進者,重傷人物也。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惡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夫人之在道,若魚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子者常畏懼而不敢失道。豪傑秉職,國威乃弱;殺生在豪傑,國勢乃竭;豪傑低首,國乃可久。殺生在君,國乃可安;四民用靈,國乃無儲;四民用足,國乃安樂。
賢臣內,則邪臣外;邪臣內,則賢臣斃。內外失宜,禍亂傳世。
大臣疑主,眾奸集聚;臣當君尊,上下乃昏,君當臣處,上下失序。
傷賢者,殃及三世;蔽賢者,身受其害;嫉賢者,其名不全。進賢者,福流子孫,故君子急於進賢,而美名彰焉。
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萬,國乃思散。去一利百,人乃慕澤;去一利萬,政乃不亂。
註釋
- ↑ 主作動詞,即掌握、節制。
- ↑ 即莫。
- ↑ 指生物,此專指人類。
- ↑ 讖即根據某些現象來預測吉凶禍福的言辭。《軍讖》相傳為一種預言用兵勝敗的書,早已亡佚。
- ↑ 即「得」,此有生養之意。《莊子·天地》:「物得以生謂之德。」《韓非子·解老》:「德者,得身也。」參下註。
- ↑ 禍害、毀害。《淮南子·說林》:「人生事反自賊。」註:「賊,敗也、害也。」
- ↑ 此二句大約本於《老子》第七十六章中「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諸語。
- ↑ 《後漢書·臧宮傳》引《黃石公記》作:「弱者,仁之助也;強者,怨之歸也。」
- ↑ 即施用。
- ↑ 即神聖而英明。
- ↑ 《淮南子·原道》:先者難為知(智),而後者易為攻也。先者上高,而後者攀之;先者逾下,而後者蹍之;先者隤陷,則後者以謀;先者敗績,則後者違之。由此觀之,先者則後者之弓矢質的也。
- ↑ 即,則。
- ↑ 即安定。
- ↑ 即漫布、充滿。
- ↑ 直解本有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