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

出自宅犬維基
於 2009年1月27日 (二) 06:17 由 60.250.61.49討論 所做的修訂 (新頁面: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所謂社會科學就是研究人的行為與群我關係的學科,...)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所謂社會科學就是研究人的行為與群我關係的學科,或以行為科學稱之。而經濟學所研究的就是個人與社會的經濟行為。所謂的經濟行為就是選擇的行為。

經濟學研究物品勞務的生產、分配消費,以及這一過程中有限資源的消耗和使用。

起源及沿革

模板:NPOV

亞里士多德時代的觀點是:政治學倫理學政治經濟學三位一體,諾貝爾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在《倫理學與經濟學》說道:

模板:Quote


亞當·斯密

英國人亞當·斯密Adam Smith是公認的「經濟學之父」,於1776年著《國富論》一書(全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國富論》是近代經濟學的奠基之作,也是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理論基礎。亞當·斯密提出「看不見的手」的概念,即市場自動調節資源的分配。同時主張政府無作為,不干涉經濟發展。

在《國富論》的指導思想下,早期資產階級國家政府為本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空間。近代資本主義借由新興工業革命的技術和航海術的進步,從而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卡爾·馬克思

《國富論》之後的100年,自由主義經濟繁榮的背後漸漸顯露出週期性經濟危機的必然和社會財富分佈不均、貧富懸殊的弊端。德國人卡爾·馬克思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的代表是其勞動力,而自由資本主義經濟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目的。為了達到此目的,資本家極度地苛刻工人以降低生產成本。馬克思在其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中提出「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和「剩餘價值」等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發展中的階級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他預言資產階級將會被無產階級取代,國家的概念將會消失,社會各層面革新和資源重新分配,最終出現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

約翰·凱恩斯

進入20世紀,亞當·斯密所主張的自由資本主義已呈現出種種的病態和危機。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導致商品的生產過剩,破壞了經濟的供需平衡關係。壟斷的資本主義企業為了保持利潤從而大幅度地削減工資,甚至裁員。這一舉措施直接導致工人、同時也是消費者的收入下降,對商品的需求更為緊縮,最終導致供需關係的崩潰。20世紀初的美國大蕭條就是典型的例子。

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他主張國家應在宏觀上採取擴張性的經濟政策,使用調節利率,稅率以及增加政府開支等方法平衡供需的結構。凱恩斯主義打破了「看不見的手」的教條,成為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經濟學的主流。而凱恩斯本人也被譽為「戰後繁榮之父」。

學科分支

經濟學分支

發展經濟學 (Development and growth economics)

經濟制度 (Economic systems)

新制度經濟學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環境經濟學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金融經濟學 (Financial economics)

博奕論,或賽局理論 (Game theory)

訊息經濟學 (Information economics)

勞動經濟學 (Labour economics)

法律經濟學 (Law and economics)

管理經濟學 (Managerial economics)

公共經濟學 (Public economics)

福利經濟學 (Welfare economics)

國際經濟學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社會經濟學 (Social economics)

貨幣經濟學 (Monetary economics)

政治經濟學 (Political economics)

西方經濟學

經濟學學派列表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經濟學概念

其它相關的話題

經濟學家

外部鏈接

模板:社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