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宅犬維基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行 575: 行 575:
  
 
==== 外來移民 ====
 
==== 外來移民 ====
 +
{{Main|遷居意大利}}
 +
意大利的外來[[移民]]仍然持續上升,直到2010年已經有4,279,000人<ref>"[http://www.africa-news.eu/news-italy/380-istat-population-of-immigrants-is-43-million-.html Istat: Population of immigrants is 4,3 million] {{Wayback|url=http://www.africa-news.eu/news-italy/380-istat-population-of-immigrants-is-43-million-.html |date=20101212191800 }}". Africa News. 2010-03-05</ref>,占總人口的7.1%,每年以388,000人的速度增加<ref>"[http://www.guardian.co.uk/world/2010/feb/21/italy-milan-race-riots Italy wakes up to the realities of immigration] {{Wayback|url=http://www.guardian.co.uk/world/2010/feb/21/italy-milan-race-riots |date=20130303035745 }}". The Guardian. 2010-02-21</ref>。最近一年的移民增加率是16.8%,而6年內的增加率則是122%<ref>{{cite web|url=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cache/ITY_OFFPUB/KS-RA-08-013/EN/KS-RA-08-013-EN.PDF|title=Demographic Outlook|publisher=Eurostat|date=|accessdate=2009-05-10|archive-date=2009-06-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619173054/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cache/ITY_OFFPUB/KS-RA-08-013/EN/KS-RA-08-013-EN.PDF|dead-url=no}}</ref>。這些數字包括超過50萬的兒童,他們是出生在意大利的外國僑民-第二代移民正在成為人口組成一個重要的部分,但不包括後來獲得意大利國籍的外籍人士(在2008年總共有53,696人)<ref>{{cite web|url= http://www.istat.it/salastampa/comunicati/non_calendario/20091008_00/testointegrale20091008.pdf|title= La popolazione straniera residente in Italia al 1° gennaio 2009|publisher= [[Istat]]|pages= 1–3|language= it|trans_title= The Foreign Poulation Resident in Italy on 1 January 2009|format= PDF|date= 2009-10-08|accessdate= 2009-10-27|archive-date= 2011-08-21|archive-url= https://www.webcitation.org/616HEqJ55?url=http://www.istat.it/salastampa/comunicati/non_calendario/20091008_00/testointegrale20091008.pdf|dead-url= no}}</ref>,不包括數量難以確定的所謂的非法移民。《[[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在2008年5月估計為有670,000人<ref>Elisabeth Rosenthal, "[http://www.boston.com/news/world/europe/articles/2008/05/16/italy_cracks_down_on_illegal_immigration/ Italy cracks down on illegal immigration] {{Wayback|url=http://www.boston.com/news/world/europe/articles/2008/05/16/italy_cracks_down_on_illegal_immigration/ |date=20130821061114 }}". [[波士頓環球報]]. 16 , 2008-05-01</ref>。
 +
 +
自從[[歐洲聯盟]]的範圍擴張之後,其他附近地區的人民不斷遷入意大利境內,尤其是[[東歐]]地區及[[亞洲]]<ref>"[http://news.bbc.co.uk/2/hi/europe/6550725.stm Milan police in Chinatown clash] {{Wayback|url=http://news.bbc.co.uk/2/hi/europe/6550725.stm |date=20171010205822 }}". BBC News. 13 April 2007.</ref>,並取代[[北非]]成為主要的移民來源地區。目前意大利約有950,000羅馬尼亞人,其中10%是[[羅姆人]]<ref>"[http://www.ipsnews.net/news.asp?idnews=42404 EUROPE: Home to Roma, And No Place for Them] {{Wayback|url=http://www.ipsnews.net/news.asp?idnews=42404 |date=20120305064429 }}". Inter Press Service ipsnews.net.</ref>。羅馬尼亞人取代[[阿爾巴尼亞]]及[[摩洛哥]]成為意大利最大的少數民族<ref>{{cite web |url=http://www.adnkronos.com/AKI/English/Security/?id=3.0.2563290589 |title=AKI - Adnkronos international Italy: 30,000 illegal migrants entered country this year says Govt |publisher=Adnkronos |date= |accessdate=2008-11-04 |archive-date=2008-12-1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216083912/http://www.adnkronos.com/AKI/English/Security/?id=3.0.2563290589 |dead-url=no }}</ref>。不過根據官方估計,羅馬尼亞人實際的人口起碼是這個數字的2倍<ref>{{cite web |url=http://www.birn.eu.com/en/111/15/5745/ |title=Balkan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Network |publisher=Birn.eu.com |date=08 11 2007 |accessdate=2008-11-04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16HFPTKi?url=http://birn.eu.com/en/111/15/5745/ |archivedate=2011-08-21 }}</ref>。
 +
 +
截至2009年,意大利境內的外國人細分如下:歐洲(53.5%)、非洲(22.3%)、亞洲(15.8%)、美洲(8.1%)與[[大洋洲]](0.06%)。外國人在意大利的分佈並不均衡:87.3%的移民居住在北部和中部地區(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只有12.8%居住在半島的南部。
 +
 +
==== 意大利海外僑民 ====
 +
{{Main|意大利人}}
 +
[[File:NYC Mulberry Street 3g04637u.jpg|thumb|[[紐約]][[曼哈頓]][[小意大利]],攝於1900年]]
 +
意大利在1860年代末期國家統一後不久成為一個大規模移民的國家。1898年至1914年之間是意大利人外移的高峰年,每年大約有750,000意大利人移居外地<ref>{{Cite web |url=http://library.thinkquest.org/26786/en/articles/view.php3?arKey=4&paKey=7&loKey=0&evKey=&toKey=&torKey=&tolKey= |title=Causes of the Italian mass emigration |accessdate=2010-08-04 |archive-date=2009-07-0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701010600/http://library.thinkquest.org/26786/en/articles/view.php3?arKey=4&paKey=7&loKey=0&evKey=&toKey=&torKey=&tolKey= |dead-url=no }}</ref>。意大利人以前曾興盛的社區包括前非洲殖民地的[[厄立特里亚|厄利垂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約有近10萬人<ref>{{Cite web |url=http://www.ilcornodafrica.it/rds-01emigrazione.pdf |title=Essay on Italian emigration to Eritrea (in Italian) |accessdate=2010-08-04 |archive-date=2013-05-25 |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Grrg7elj?url=http://www.ilcornodafrica.it/rds-01emigrazione.pdf |dead-url=yes }}</ref>)、[[索马里|索馬利亞]]與[[利比亚|利比亞]](有150,000意大利人定居在利比亞,佔約總人口的18%<ref>[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339574/Libya/46562/Italian-colonization Libya - Italian colonization] {{Wayback|url=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339574/Libya/46562/Italian-colonization |date=20110805072530 }}.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ref>)。所有居住在利比亞的義大利人在1970年[[格達費]]上台後被逐出北非<ref>[http://news.bbc.co.uk/2/hi/africa/4380360.stm Libya cuts ties to mark Italy era.] {{WebCit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Grrcggkr?url=http://news.bbc.co.uk/2/hi/africa/4380360.stm |date=20130525014006 |dateformat=iso }}. BBC News. 2005-10-25.</ref>。
 +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0年間,最多意大利人居住的國家是[[南斯拉夫]](350,000人)<ref>[http://www.nytimes.com/1987/06/06/world/election-opens-old-wounds-in-trieste.html Election Opens Old Wounds In Trieste] {{Wayback|url=http://www.nytimes.com/1987/06/06/world/election-opens-old-wounds-in-trieste.html |date=20190503020329 }}. The New York Times. 1987-06-06.</ref>。許多祖先具有意大利血統的居民則分佈在[[巴西]](25,000,000人)<ref>[http://www.consultanazionaleemigrazione.it/itestero/Gli_italiani_in_Brasile.pdf Consulta Nazionale Emigrazione. Progetto ITENETs –“Gli italiani in Brasile”; pp. 11, 19] {{Wayback|url=http://www.consultanazionaleemigrazione.it/itestero/Gli_italiani_in_Brasile.pdf |date=20120212103430 }} . Retrieved 2008-09-10.</ref>、[[阿根廷]](20,000,000人)<ref>{{cite web |url=http://www.asteriscos.tv/dossier-3.html |title=Unos 20 millones de personas que viven en la Argentina tienen algún grado de descendencia italiana |accessdate=2008-06-27 |last=Lee |first=Adam |date=2006-04-03 |language=es |archive-date=2008-06-1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611032202/http://www.asteriscos.tv/dossier-3.html |dead-url=no }}</ref>、美國(17,800,000人)<ref>{{Cite web |url=http://factfinder.census.gov/servlet/IPTable?_bm=y&-reg=ACS_2006_EST_G00_S0201:543;ACS_2006_EST_G00_S0201PR:543;ACS_2006_EST_G00_S0201T:543;ACS_2006_EST_G00_S0201TPR:543&-qr_name=ACS_2006_EST_G00_S0201&-qr_name=ACS_2006_EST_G00_S0201PR&-qr_name=ACS_2006_EST_G00_S0201T&-qr_name=ACS_2006_EST_G00_S0201TPR&-ds_name=ACS_2006_EST_G00_&-TABLE_NAMEX=&-ci_type=A&-redoLog=true&-charIterations=047&-geo_id=01000US&-geo_id=NBSP&-format=&-_lang=en |title=U.S Census Bureau - Selected Population Profile in the United States |accessdate=2010-08-04 |archive-date=2020-02-12 |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200212043917/http://factfinder.census.gov/servlet/IPTable?_bm=y&-reg=ACS_2006_EST_G00_S0201:543;ACS_2006_EST_G00_S0201PR:543;ACS_2006_EST_G00_S0201T:543;ACS_2006_EST_G00_S0201TPR:543&-qr_name=ACS_2006_EST_G00_S0201&-qr_name=ACS_2006_EST_G00_S0201PR&-qr_name=ACS_2006_EST_G00_S0201T&-qr_name=ACS_2006_EST_G00_S0201TPR&-ds_name=ACS_2006_EST_G00_&-TABLE_NAMEX=&-ci_type=A&-redoLog=true&-charIterations=047&-geo_id=01000US&-geo_id=NBSP&-format=&-_lang=en |dead-url=yes }}</ref>、法國(5,000,000人)<ref>"''[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BLo2RqGdv_wC&pg=PA143&dq&hl=en#v=onepage&q=&f=false The Cambridge survey of world migration] {{Wayback|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BLo2RqGdv_wC&pg=PA143&dq&hl=en#v=onepage&q=&f=false|date=20170913011728}}''". Robin Cohen (199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143. ISBN 978-0-521-44405-7</ref>、[[烏拉圭]](1,500,000人)<ref>{{cite web|url=http://www.hotelsclick.com/hoteles/UY/Uruguay-DEMOGRAF%C3%ADA-5.html|title=Ethnic origins, 2006 counts, for Uruguay, provinces and territories - 20% sample data|accessdate=2010-08-04|archive-date=2011-05-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511132255/http://www.hotelsclick.com/hoteles/UY/Uruguay-DEMOGRAF%C3%ADA-5.html|dead-url=no}}</ref>、[[加拿大]](1,400,000人)<ref>{{cite web |url=http://www12.statcan.ca/english/census06/data/highlights/ethnic/pages/Page.cfm?Lang=E&Geo=PR&Code=01&Data=Count&Table=2&StartRec=1&Sort=3&Display=All&CSDFilter=5000 |title=Ethnic origins, 2006 counts, for Canada, provinces and territories - 20% sample data |accessdate=2010-08-04 |archive-date=2013-07-05 |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HtUvVYAx?url=http://www12.statcan.gc.ca/census-recensement/2006/index-eng.cfm |dead-url=no }}</ref>、[[委內瑞拉]](900,000人)<ref>Santander Laya-Garrido, Alfonso. ''Los Italianos forjadores de la nacionalidad y del desarrollo economico en Venezuela''. Editorial Vadell. Valencia, 1978</ref>與[[澳大利亚|澳大利亞]](800,000人)<ref>{{cite web|url=http://www.censusdata.abs.gov.au/ABSNavigation/prenav/ViewData?action=404&documentproductno=0&documenttype=Details&order=1&tabname=Details&areacode=0&issue=2006&producttype=Census%20Tables&javascript=true&textversion=false&navmapdisplayed=true&breadcrumb=LPTD&&collection=Census&period=2006&productlabel=Ancestry%20by%20Country%20of%20Birth%20of%20Parents%20-%20Time%20Series%20Statistics%20(2001,%202006%20Census%20Years)&producttype=Census%20Tables&method=Place%20of%20Usual%20Residence&topic=Ancestry&|title=20680-Ancestry by Country of Birth of Parents - Time Series Statistics(2001, 2006 Census Years)-Australia|publisher=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date= 2007-06-27|accessdate= 2008-12-30}}</ref>。
 +
 +
=== 語言 ===
 +
[[File:Map Italophone World - updated.png|right|thumb|意大利語使用地區分布圖。深藍色為官方語言地區,綠色為廣泛居民使用地區,淡藍色為部份居民使用地區]]

於 2021年8月15日 (日) 00:54 的修訂

意大利共和國
意大利
模板:Native name
Flag of Italy.svg
Italy-Emblem.svg
模板:Native name
模板:Small
EU-Italy.svg
模板:Map caption
羅馬
模板:Coord
官方語言
模板:Nobold
義大利語a
模板:Ublist
Italian
單一制
內閣制
共和制
議會民主制
309,338
第71名
2.4
59,984,000模板:Increase[1]
歐元 ()b(EUR)
CET
+39c

意大利共和國模板:Lang-it調和),通稱意大利Italia),是歐洲主權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義大利半島及兩個地中海島嶼西西里島撒丁島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義大利北方的阿爾卑斯山地區與法國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維尼亞接壤,其領土包圍著兩個微型國家——聖馬利諾梵蒂岡,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義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國行政上劃分為20個區域(其中5個為自治區)、110個省與8,100個城市。首都為羅馬義大利王國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杜林(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義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7年统计,義大利人口為6,059萬,領土面積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1人,屬於溫帶地中海型氣候。義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義大利因其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為數眾多的人類文化遺產而被稱為美麗的國度(Belpaese)。

現今的義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伊特拉斯坎文明,而義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在西部的統治瓦解後,義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拜占庭帝國曾一度重新佔領義大利地區。在14世紀後,義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2],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最終在1871年成為統一義大利王國(除了聖馬利諾[3]義大利殖民帝國巔峰是在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首相墨索里尼統治下的義大利王國變成一個地中海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北非(利比亞突尼西亞)、東非厄利垂亞索馬利蘭衣索比亞)、巴爾幹阿爾巴尼亞達爾馬提亞蒙特內哥羅克羅地亞獨立國西部、希臘羅德島十二群島)和法國南部隆河以東的領土、科西嘉島摩納哥),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租界[4]。1945年,墨索里尼建立的義大利社會共和國被盟軍擊垮,義大利在二戰後,廢除了君主制,義大利王國滅亡,建立了現在的義大利共和國。戰後跟據1947年巴黎和平條約,意大利的殖民帝國終結,作為二戰發起人需要付戰爭賠款予受侵略國家及禁止發展核武

義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義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5],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義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6],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7],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8]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9]

義大利共和國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最佳出生地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10]。義大利在2017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8位[11],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12][13]。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義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14]。義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15]。義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七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成員之一。義大利也參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義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義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16]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17]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義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18]慈善捐助金額[19]。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20]。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義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21]。義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22]。義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處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23][24]

模板:TOClimit

國名來源

一般認為意大利 Italia 這個名稱是源自於希臘語化的奧斯坎語模板:Unicode,即擁有幼牛之地的意思[25](比较拉丁语vitulus“牛犊”,翁布里亚语vitlo“牛犊”)。“義大利”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在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作品中,根據當時一位叫安條克的歷史學家,Italia從前只有用來稱呼現在南義大利部分的地區,本指亞平寧半岛南部古布鲁蒂姆地區(拉丁文Bruttium,現在的卡拉布里亚),再不久,Italia已經可以視為義大利部落Oenotria的同義詞了,也可以適用於其他地區。希臘人逐漸使用“意大利”這個名稱來稱呼一個更廣大的地區,而在奧古斯都皇帝統治時期,義大利這個名詞的含義包括了整個亞平寧半岛[26]

歷史

史前時代至羅馬帝國

意大利的歷史,不論從文化或社會發展角度都在地中海地區佔據著最重要的地位。從義大利境內多地進行的考古活動得知本區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大約200,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27]。義大利人文相當深厚,意國許多地區都有著重要的考古遺址,例如拉丁姆托斯卡納翁布里亞巴西利卡塔等。希臘人在前8至7世紀時曾在西西里島及意大利半島南部地區進行殖民活動,所以這些古希臘人在意大利半島南部建立的殖民城邦被稱為大希臘[28][29][30]。古羅馬從前8世紀時的一個小型農業社會逐漸發展成一個環繞地中海的龐大帝國。而古希臘文化也跟古羅馬文化逐漸融合為一體,並對現代的法律哲學政治藝術產生直接的影響。而古羅馬文化則從王制發展成共和國,最後成為獨裁政治。羅馬帝國則從2世紀後逐漸衰弱,最後在395年分裂成兩個部份:西方的西羅馬帝國及東方的拜占庭帝國。西羅馬帝國後來因為哥德人的侵略而滅亡,造成義大利半島在接下來的十四個世紀都是分裂的狀態。而拜占庭帝國則繼續傳承古羅馬的文化。

中古時代

檔案:Iron Crown.JPG
倫巴第鐵王冠,第一頂意大利王冠

拜占庭帝國皇帝尤斯丁努安一世於6世紀從哥德人的手中短暫復興意大利半島後,一波新的日耳曼人倫巴底人從北方抵達義大利。幾個世紀以來,拜占庭帝國的軍隊足以驅逐阿拉伯人神聖羅馬帝國教宗的勢力建立一個意大利王國。但是當時拜占庭帝國面忙於倫巴底人對亞平寧半島的入侵,控制的區域僅包括了北部拉文納總督區的狹長地帶,以及南意地區一些零星的城市。意大利在中古時代早期同時受到卡洛林王朝霍亨斯陶芬王朝勢力的影響,也成為了各個政治勢力角力的場域。

中古時代的意大利地區戰爭頻繁,直到19世紀都還無法成為統一國家。為了填補這些政治權力的真空,城市的人民試圖透過支持勢力堅強的君主來尋求和平,於是許多名門望族來主導政治的情況紛紛出現,最著名的例子包括:佛羅倫萨梅第奇家族米蘭維斯孔蒂家族威尼斯的AlzFIw <a href="http://sruzozuxmibk.com/">sruzozuxmibk</a>, [url=http://pavkshzwfsdb.com/]pavkshzwfsdb[/url], [link=http://nolryrchvpgp.com/]nolryrchvpgp[/link], http://irwernvdkbwj.com/。

這個時期的意大利也因為開放商業活動而聞名於世。一些實際上實行寡頭政治的城市完全主導商業活動的進行,雖然他們具有寬鬆的學術自由及藝術創作環境。意大利著名的四個海上共和國分別是阿馬爾菲共和國比薩共和國熱那亞共和國威尼斯共和國

檔案:Zh Italy 1494 v2.png
現在的意大利地區在中古時代後期是由許多城邦及不同的獨立國家所構成的

威尼斯熱那亞是歐洲與亞洲之間重要的港市和金融業重鎮。威尼斯盛產玻璃和裝飾花邊。佛羅倫萨則是皮革、絲、羊毛、及珠寶中心。米蘭則出產優質武器和鎧甲。這些海上共和國與十字軍東征有著密切的關連,並因此獲得政治利益及貿易機會,特別是佔領札達爾君士坦丁堡的資金都是由威尼斯所提供的。


文藝復興

義大利半島在中古時代後期分裂成許多意大利城邦那不勒斯王國佔據半島南部,佛羅倫萨共和國教宗國位在半島中部,熱內亞米蘭分別位在北部及西部,而東部則是威尼斯的勢力範圍。意大利在15世紀時是歐洲最進步的地區之一,文藝復興運動也發源於此。其中位在意大利中部佛羅倫斯則被認為是這次文化運動的中心,但丁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喬萬尼·薄伽丘的文學作品及喬托·迪·邦多納的畫作舉世聞名。尼科利波焦·布拉喬利尼等學者的著作也包含許多歷史上重要的作家,例如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歐幾里德托勒密西塞羅馬爾庫斯·維特魯威·波利奧。文藝復興在意大利與歐洲歷史上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帶來了許多政治、哲學、文學、文化、社會及宗教上的改革[31]

文藝復興這個名稱是因為它是代表埋藏在古代經典篇章中許多經典思想的「重生」。有些人認為,重生的來源是重新發現西方文明已經幾乎遺忘,但是仍然保存在寺院圖書館或強盛及富裕家族的私人圖書館的(例如美第奇家族)古代典籍。有些人則認是伊斯蘭教國家希臘文阿拉伯文被翻譯成拉丁文後傳入意大利,因此幫助意大利/歐洲文藝復興。不過,大部分的手稿在文藝復興時期開始之前,不是已經出現在意大利半島就是已經從希臘傳入意大利(經由定期前往地中海東部的交易商,包括希臘在內),居住在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希臘人在1400年代遭受奧斯曼帝國威脅後進入義大利,特別是在1453年奧斯曼帝國征服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之後。這些拜占庭人逃離土耳其人的統治,有時帶著珍貴的手稿與自希臘與古羅馬所傳承下來的知識,在對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作出重要的貢獻。

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例如尼科利波焦·布拉喬利尼在圖書館內搜索柏拉圖西塞羅維特魯威的經典作品。古希臘與希臘化文明作家(例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歐幾里德托勒密)和穆斯林科學家作品瀰漫整個基督教世界,提供歐洲學者新的研究材料。

檔案:Michelangelo's David 2015.jpg
大衛像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雕塑,目前置放於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瘟疫黑死病仅在1348年的流行就使義大利的人口減少了1/3[32][33],意大利的城市從這次災難中復甦也促成經濟及貿易活動的興盛,並帶動人文主義文藝復興的發展。意大利再次成為西方文化的中心,強烈影響其他歐洲國家與皇室,例如費拉拉埃斯特家族佛羅倫萨美第奇家族

佛羅倫斯成為意大利文藝復興的主要中心。許多藝術家,例如米開朗基羅達文西桑德羅·波提切利都在城市中進行創作[34]。佛羅倫斯的經濟蓬勃發展,並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的資料,佛羅倫萨從14世紀至16世紀之間都是歐洲最大的城市,眾多的博物館、宮殿與教堂,例如彼提宮烏菲茲美術館被大英百科全書視為藝術品[35]

羅馬也是一個特別受到文藝復興影響的城市。這個時期的改革大幅改變城市的面貌,例如米開朗基羅的作品聖母恸子像波吉亞寓所的壁畫。羅馬的輝煌在教宗尤利烏斯二世(1503至1513年)和他的後繼者利奧十世克勉七世美第奇家族時期達到頂點。羅馬在這20年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藝術中心之一。由君士坦丁大帝建造的老聖伯多祿大殿由米開朗基羅進行重新設計[36],他在羅馬成為意大利最有名的畫家,並創造法爾內西納別墅拉斐爾房間等壁畫與許多其他著名的作品。米開朗基羅也開始裝修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並為教宗尤利烏斯二世墳墓創造著名的雕像摩西。羅馬失去了一部分宗教色彩,成為一個真正的文藝復興城市,並擁有大量的流行節慶、賽馬、政黨、陰謀和淫亂事件。羅馬興盛的經濟孕育出一些托斯卡納銀行家,包括拉斐爾的朋友與藝術贊助人阿戈斯蒂诺·基吉。在拉斐爾去世之前,他還推動了第一次古代遺址的保存運動。


外國統治與啟蒙

亞平寧半島上的國家和公國在經過一個世紀保持相對的獨立性與權力制衡的分散狀態後,法國國王查理八世在1494年開始一系列的侵略活動,並一直持續到16世紀,演變成法國及西班牙之間的競爭。西班牙最終以1559年卡托-康布雷齊和約獲得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的控制權。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聖座組成神聖同盟,並對於境內的反抗運動給予有系統的嚴厲鎮壓,導致在意大利,新教的存在遭到邊緣化。在西班牙帝國長期統治下,對意大利課徵重稅並干擾教廷的運作。

奧地利後來在烏得勒支和約(1713年)的規範下取代西班牙來主宰意大利,取得米蘭王國和那不勒斯王國的控制權。由於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所接受啟蒙運動的思想,所以奧地利的統治比西班牙帝國較佳。義大利的北部地區直接由維也納來控制,獲得經濟成長動力並保持學術的蓬勃發展。意大利主要城市,例如米蘭、羅馬、杜林、威尼斯、佛羅倫斯及那不勒斯成為知識份子討論與思考的沃土,一些意大利哲學家和文學人物當時十分活躍,如西萨尔·贝卡里亚模板:Le與利奧波德一世托斯卡納大公(或者稱為神聖羅馬帝國利奧波德二世,在托斯卡納大公國廢除了死刑和酷刑[37][38][39])。

檔案:Johan Zoffany - Tribuna of the Uffizi - Google Art Project.jpg
意大利是18世紀盛行的修業旅行一個重要目的地,許多外國文學家及藝術家都曾造訪這裡

1700年代的義大利是當時人們遊歷歐洲一個重要的站點,這個時期有許多外國人,主要來自英國的貴族,他們造訪法國、義大利和希臘並欣賞他們的藝術、文化以及紀念物。而龐貝和赫庫蘭尼姆的遺址在1748年被發現,羅馬的古代遺蹟也受到修復,許多著名人物例如歌德雪萊濟慈拜倫都曾周遊全義大利。一些城市,例如威尼斯及羅馬也成為主要景點,那不勒斯、佛羅倫萨、杜林、西西里島吸引許多遊客,而米蘭在某些方面也受到觀迎[40][41]。雪萊曾說過一句名言:「義大利是流亡者的天堂」[42]

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1796年至1815年)將民主主權法律國家等概念帶進義大利。鼠疫從14至17世紀之間多次出現,影響整個義大利[43]。義大利的最後一個大規模的疫情是發生在1656年的那不勒斯[44]。1767年的一份報告指出意大利北部在之前316年間有111年發生飢荒,其中只有16年得以豐收[45]。而意大利的人口也在1700年至1800年之間成長1/3,達到1,800萬[46]

王國時期:1861年-1946年

意大利王國的建立歸功於許多民族主義者及薩伏依王朝王室的擁護者的努力,因此可以建立一個環繞意大利半島的國家。起始於西西里島1848年革命影響整個歐洲地區,而奧地利帝國也與薩丁尼亞王國爆發第一次意大利獨立戰爭

朱塞佩·加里波底在意大利南部相當受到歡迎,並促使意大利南部團結一致[47],而當時意大利北部的薩丁尼亞王國是由卡米洛·奔索,加富爾伯爵所統治,也有統一意大利的野心。後來薩丁尼亞王國受到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幫助,在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中擊敗奧地利帝國,成功解放倫巴第-威尼斯王國意大利王國於是在1861年成立,首都為都靈,1864年遷都佛羅倫斯。而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國王於1866年在普奧戰爭中與普魯士結盟,並且發動第三次意大利獨立戰爭,順利併吞威尼斯法國因為在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中損失慘重,於是撤回駐紮在羅馬的軍隊。而意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認為不必再顧忌法國的威脅,企圖將教宗國納入意大利版圖之內。教宗國幾乎在無法抵抗的情形下遭到滅亡,意大利統一正式完成,隨後首都也遷到羅馬市

意大利北部逐漸工業化現代化後,意大利南部與義大利北部其他農業地區相對落後,促使數以百萬計的人民遷移到義大利北部工業發達的區域或國外。意大利國王卡洛·阿爾貝托所主導的憲法在1861年意大利統一後適用範圍擴大到意大利全國,並保障人民基本的自由,但排除了無產階級及未受教育人民的投票權。男性投票權在1913年已經廣泛的被認可。同年社會黨成為意大利主要的政黨,遠勝於傳統的保守派政黨。意大利人外移於1913年達到高峰,當年總共有872,598人離開意大利。

意大利從19世紀最後20年開始發展殖民勢力,侵略索馬利亞厄利垂亞及後來的利比亞十二群島[48]。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意大利原本保持中立,不過後來在1915年簽訂1915年倫敦條約,並在戰後獲得特倫托省第里雅斯特伊斯特拉半島達爾馬提亞鄂圖曼帝國部分地區的承諾後,加入三國協約。在這次戰爭中,超過600,000意大利人喪生,並造成經濟衰退。在1919年簽訂的聖日耳曼條約中,意大利只獲得博尔扎诺省特倫托省第里雅斯特伊斯特拉半島等地。

檔案:Italy's colonial empire.png
1941年的意大利殖民帝國最大範圍

受到1917年俄羅斯革命的影響,革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接踵而來。不少傳統右翼及保守派的人士因為害怕共產黨及社會主義者會發起革命推翻君主制,建立共產主義政權,所以擁護一個小型右翼政黨-由墨索里尼領導的國家法西斯黨。墨索里尼在1922年10月28日向羅馬進軍,意圖夺取意大利政权。而當時國王卻命令軍隊不准介入,並隨即委任墨索里尼成為意大利總理,並與其密切合作。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墨索里尼通過脅迫國會修改選舉法,禁止其他政黨成立及限制言論及出版自由,由此成為一位獨裁者。他在1935年突然入侵衣索比亞,並在戰場上使用毒氣,招致國際上的批評,意大利也因此退出國際聯盟。意大利後來在1936年及1938年與納粹德國簽訂鋼鐵條約,並支持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的法西斯政權進行西班牙內戰,更派出远征軍助战,最終佛朗哥在內战勝出。雖然意大利政府反對阿道夫·希特勒推行德奧合併的計畫,但是同意納粹德國併吞蘇臺德區

意大利在1939年4月7日佔領阿爾巴尼亞,企圖以此為入侵南歐的前哨,並在1940年英法於法國戰役中被德國擊潰時欲取得領土,對英法宣戰。墨索里尼想要像希特勒採取的閃電戰一樣成功,於是在1940年10月經由阿爾巴尼亞入侵希臘,但是經過幾個月的戰爭後遭受到嚴重的失敗。1941年,意大利在-{zh-cn:意; zh-hk:義; zh-tw:義;}-屬東非的部隊被英軍擊溃並趕出東非,雖然意大利失去了東非,但在軸心国發动的南斯拉夫戰役希臘戰役中意大利獲得了蒙特內哥羅、斯洛文尼亞地區的盧比安纳希臘大部份地區。1943年5月,突尼西亞戰役中德意联軍被盟軍打敗,並投降向盟軍投降,二戰北非戰場結束。同盟國在1943年7月攻入西西里島,導致法西斯政權毀滅,墨索里尼被捕。意大利王國於1943年9月向盟國投降,被德軍救出的墨索里尼在北部成立名為「意大利社會共和國」的傀儡政權。當盟軍從意大利南部推進時,義大利北部仍然是納粹黨及法西斯黨的勢力範圍。納粹的勢力在1945年4月25日撤離意大利,法西斯勢力瓦解,意大利抵抗活動結束。1946年,意大利人民通過公投廢除君主制,王國結束。

共和國時期:1946年至今

檔案:Evolution of Franco-Italian border.jpg
1860年以来法国殖民的意大利

意大利在1946年6月2日舉行的公民投票,結果人民投票廢除君主制,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的兒子翁贝托二世後於1946年被迫退位,之後正式成為意大利共和國,而舉行公投的當天後來成為國慶日義大利共和國日,這也是意大利女性第一次有權力參加投票[49]

意大利憲法在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意大利在1947年巴黎和平條約生效後,意大利政府承認阿爾巴尼亞及衣索比亞等地的獨立性、放棄所有非洲及海外所有殖民地及租界並且大幅裁減曾經能和英國海軍抗衡的意大利海軍和禁止發展核武,此和平條約標誌著意大利長達65年的殖民帝國亦正式終結。東邊的伊斯特里亞領土歸屬於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第里雅斯特的未定區域則被分配給兩個不同的國家。意大利在1950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則幫助意大利經濟復甦直到1960年代,這段期間意大利持續的經濟成長也被稱為「經濟奇蹟」。意大利在1957年成為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成員,然後在1993年進一步成為歐洲聯盟的成員。

戰後的意大利長期由意大利天主教民主黨執政,但政府更替頻繁,內閣經常改組。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末之間,意大利經歷嚴重的經濟危機及社會動盪,左翼組織的恐怖活動也時有所聞。1978年,代表意大利天主教民主黨、中間偏左的意大利總理阿爾多·莫羅更被左翼恐怖組織行刺身亡,更導致意大利天主教民主黨意大利共產黨徹底決裂。

1981年至1987年,意大利出現兩位非天主教民主黨的總理,分別是意大利共和黨喬瓦尼·斯帕多利尼與社會黨的貝蒂諾·克拉克西來擔任,這是1945年來的第一次,惟天主教民主黨仍然是第一大黨。克拉克西雖然是社會黨籍,但他對蘇聯的抨擊十分激烈,他更促使美國總統罗纳德·里根在意大利境內部署MGM-31潘興彈道導彈,以應對蘇聯的強大威脅。

1992年後,意大利-{面}-臨巨大的挑戰,人民對於過去政治的紛爭感到厭煩,國家則背負龐大的負債,貪污事件也時有所聞(在肅貪(Mani Pulite)行動後被統稱為Tangentopoli)。意大利人民則要求政治、經濟與道德的改革。這些政治醜聞涉及所有的主要政黨,尤其是政府人士。天主教民主黨在1993年遭遇嚴重的政治紛爭,加上陸續被揭發貪污腐敗的醜聞,並因此於1994年下台和解散,而社會黨與其他較小的左翼政黨也是如此。不少前天民黨及社會黨成員加入現今意大利兩大政治陣營,分別是由原意共改組、左派民主黨為首的左翼聯盟,和媒體大亨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領導的右翼聯盟。

1994年3月的國會選舉,意大利力量黨為首的中間偏右聯盟勝出,贝卢斯科尼首次出任意大利總理,不過北方聯盟在當年12月結束對貝盧斯科尼的支持,導致貝盧斯科尼第一次下台。1996年4月舉行的國會選舉,中間偏左聯盟的普羅迪成為新一任的意大利總理,首次執政。1998年10月21日,由於國會眾議院通過對普羅迪政府的不信任動議,普羅迪辭職,馬西莫·達萊馬接任成為新總理直至2000年4月25日辭職為止,達萊馬是首位前意大利共產黨出身的總理。

領導中間偏右聯盟的貝盧斯科尼在2001年的選舉中再度獲勝,第二度成為意大利總理。他成為二戰後第一位完成5年完整任期的總理,僅於2005年改組過政府內閣。2001年至2005年的這屆貝盧斯科尼政府內閣是意大利歷史上第3長的政府,並曾派遣意大利士兵參加伊拉克戰爭多國部隊

2006年意大利國會選舉,以普羅迪為首中間偏左聯盟在眾議院630個議席中獲得348席,以微弱優勢擊敗貝盧斯科尼的中間偏右聯盟。但在參議院,中左聯盟獲得158席,中右聯盟獲得156席,兩大陣營拉成均勢。5月10日,中間偏左聯盟推出的候選人、前眾議院議長、終身參議員喬治·納波利塔諾當選新一屆總統。5月17日,普羅迪第二度成為意大利總理。

2008年1月24日,參議院通過對普羅迪政府的不信任動議,普羅迪辭職,總統喬治·納波利塔諾解散國會,4月14日舉行國會大選。結果貝盧斯科尼領導的中右翼聯盟取得勝利,貝盧斯科尼第3次成為意大利總理。

2011年,意大利債務危機爆發,貝盧斯科尼雖然多次避過國會反對派對其政府提出的不信任動議,惟在國會眾議院失去多數支持後,貝盧斯科尼宣布國會通過其政府的財政預算案後辭職。11月12日,在預算案通過後,貝盧斯科尼向意大利總統乔治·纳波利塔诺遞交辭呈,11月16日正式辭職,由马里奥·蒙蒂組成無黨派的技術官僚政府過渡至2013年國會選舉,但貝盧斯科尼的政治聯盟仍左右著政府的決定。

2013年2月,貝爾薩尼領導的中間偏左聯盟以微弱優勢擊敗貝盧斯科尼的中間偏右聯盟。在參議院,沒有政黨取得過半議席。其後民主黨成為第一大黨,聯合中右黨及中間派組成聯合政府。

2020年2月,2019冠状病毒病令義大利確診超過50000個病例,其中4800多人因此喪生,確診或喪生者不乏重要名人。3月,该病令義大利死亡人數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上该病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

地理

地形

意大利領土以自歐洲大陸延伸入地中海的靴子型的亞平寧半島為主,和兩個主要島嶼—薩丁島西西里島組成(分別為地中海第一和第二大島嶼)。以此三部分義大利水域分為:東北方的亞得里亞海,東南方為伊奧尼亞海,西南方為第勒尼安海,西北方則是利古里亞海

亞平寧山脈構成半島的主幹,並向西北方向綿延約1,000公里與阿爾卑斯山脈相接。弧形的阿爾卑斯山則環抱意大利的北部。意大利北部有一個面積廣大的沖積平原波河平原,它是由波河及其源自阿爾卑斯山脈、亞平寧山脈及多洛米蒂山脉的眾多支流沖積而成。其他著名河流諸如:台伯河阿迪傑河阿爾諾河等。

意大利的最高點是海拔4,810公尺的勃朗峰,超過4,000公尺的山峰還有罗莎峰(4,637公尺)和切爾維諾峰(4,476公尺)。意大利擁有14座火山,其中有3座仍有爆發的可能,分別是靠近那不勒斯,目前休眠中的維蘇威火山、位於卡塔尼亞附近,至今仍在活躍的埃特納火山(3,323公尺,它也是歐洲最高的火山)與第勒尼安海南部的斯特龍博利島

意大利前5大湖泊分別是加爾達湖(367.94平方公里)、馬焦雷湖(212.51平方公里)、科莫湖(145.9平方公里)、特拉西梅諾湖(124.29平方公里)與博賽納湖(113.55平方公里)[50]

檔案:IT Pforzheimer Huette.jpg
意大利斯靈吉亞山谷中已荒廢的普福爾茨海姆房舍

氣候

意大利的氣候相當多樣,有些地區的氣候可能會與地中海型氣候相去甚遠。意大利北部地區屬於大陸性氣候濕潤副熱帶氣候(根據柯本氣候分類法),例如都灵米蘭波隆納等地。利古里亞的沿海地區及大部分佛羅倫萨南方的意大利半島地區都是屬於地中海型氣候。半島沿海地區的氣候會隨著海拔及地勢的改變而大幅變化。高海拔地區在冬季時呈現寒冷、濕潤及多雪的氣候。海岸地區冬季溫暖,而夏季通常是相當乾燥,地勢較低的谷地在夏季是相當炎熱的。

檔案:Collage fauna italiana.jpg
4種棲息在意大利的動物

生態

意大利是歐洲與地中海盆地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國家之一。義大利傳統估計約有5,500種維管束植物。然而截至2004年為止,意大利維管束植物資料銀行總共有6,759種的記錄[51]。(如果包括非維管束植物則有9,000種植物,佔歐洲植物種類的一半)。義大利在歐洲的動物生物多樣性屬於最高級,共有超過57,000種動物(超過歐洲所有動物種類的三分之一)。這是由於義大利偏南的地理位置所致,並且被地中海所環繞。義大利擁有8,000公里長的海岸線,且位於地中海中心的亞平寧半島,形成中歐和北非之間的走廊。意大利也有巴爾幹半島歐亞大陸中東的物種。

意大利目前的動物種類有86%是陸地動物、14%是水生動物。昆蟲約佔義大利所有動物種類的3分之2。

政治

国内政治

意大利現行憲法於1947年12月22日由立憲大會通過。憲法規定意大利是一個建立在勞動基礎上的民主共和國。

意大利國會是最高立法和監督機構,採用兩院制議會形式,由共和國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兩院權力相等,可各自通過決議,但兩院決議相互關聯。參、眾兩院分別有315個和630個席位,參、眾議員均由普選產生(意大利公民年滿18歲即可享有選舉權,但年滿25歲方可有權參選議員[52]),兩院議員任期最長為5年,但總理有權向總統要求提前解散國會。国会议员的选举实行比例代表制,各政党和政治组织按所获选票的比例分配议席。为了防止权力过于分散,法律规定了获得议席的最低选票限额。全国有32个众议员选区,按多名选举制选出630名众议员,即一个选区内可选举2名以上众议员。参议院选举以大区为单位,按单名选举制产生315名参议员,即按选区内应选参议员名额划分选举分区,每个分区只选1名参议员。[53]

意大利總統每七年由議會選舉選出,權力屬象徵性。總統可以任命國會的人事,是法院的首長,也是意大利軍隊的總指揮官。總統可以任命總理,而總理則可以任命其他部長的人事。

意大利总理正式名稱為「部長會議主席」(意大利語Presidente del Consiglio dei Ministri),是意大利共和國的最高行政首長,也是意大利實際的政府首腦,領導各行政機關運作。其產生方式,為國會議員之中擇一提名,經意大利國會兩院議決指名,再依此由意大利總統任命。

憲法法院主要是檢查和監督法律條文是否符合憲法,由15名法官組成,任期9年,不得兼職,享有豁免權。此外,還依次設有地方調解法官、初審法院(輕罪)、法庭、初審法院(負責民事和刑事案件)、上訴法院、審計院(主管公共帳目及養老金)等。[54]

2014年8月8日,意大利政府提出改革法案,屆議會參議員人數將從現行的315人削減至100人,參議院將不再具有與眾議院同樣的立法權,參議院將無權對被法院定罪的參議員進行赦免。政府年度預算是否通過將完全由眾議院簡單多數決定,參議院也將無權發起政府不信任案投票。[55]该法案在2015年10月13日与2016年1月11日分别由参、众两院首次通过,于2016年12月4日进行修宪公投。2016年12月5日,在票站调查结果显示公投不获通过后,意大利总理马泰奥·伦齐宣布辞职。[56]

外交

意大利是歐洲共同體-現在歐洲聯盟的創始成員之一。意大利在1955年加入聯合國,也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GATT/WTO)、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SCE)、歐洲委員會中歐倡議組織(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的成員與主要擁護者。意大利最近也輪流擔任國際組織的主席,包括1994年擔任歐安組織的前身-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CSCE)、八大工業國集團及歐盟的輪任主席。

意大利支持聯合國與國際安全活動。意大利在索馬利亞莫三比克東帝汶等國部署部隊支持聯合國維和任務,並支持北約與聯合國在波士尼亞科索沃阿爾巴尼亞的行動。意大利在2003年2月於阿富汗部署2,000名士兵支持持久自由軍事行動(OEF)。意大利仍然支持國際共同努力來重建與穩定伊拉克,但是在2006年11月已撤出軍事特遣隊約3,200名士兵,只留下人道主義工作人員和其他文職人員。意大利在2006年8月派出大約2,450名士兵抵達黎巴嫩,支援聯合國維和任務的聯合國黎巴嫩臨時部隊(UNIFIL)[57]。此外意大利自2007年2月2日,派遣克勞迪奧·格拉奇亞諾(Claudio Graziano)擔任意大利在聯合國維和部隊的司令。

行政区划

意大利分为20个大区(regione,含5个特殊地位大区)、14个广域市(città metropolitana)、80个(provincia)、2个自治省(provincia autonoma)、6个自由市镇联合体(libero consorzio comunale)和7903个市镇(comune)(截至2020年1月)。

地圖 大區 首府 面積 (km²) 面積 (sq mi) 人口
模板:Italy Labelled Map 阿布鲁佐模板:Small 拉奎拉 10,763 4,156 1,331,574
瓦莱达奥斯塔模板:Small 奥斯塔 3,263 1,260 128,298
普利亚模板:Small 巴里 19,358 7,474 4,090,105
巴西利卡塔模板:Small 波坦察 9,995 3,859 576,619
卡拉布里亚模板:Small 卡坦扎罗 15,080 5,822 1,976,631
坎帕尼亚模板:Small 拿坡里 13,590 5,247 5,861,529
艾米利亚-罗马涅模板:Small 博洛尼亚 22,446 8,666 4,450,508
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模板:Small 的里雅斯特 7,858 3,034 1,227,122
拉齐奥模板:Small 罗马 17,236 6,655 5,892,425
利古里亚模板:Small 热那亚 5,422 2,093 1,583,263
伦巴第模板:Small 米蘭 23,844 9,206 10,002,615
马尔凯模板:Small 安科纳 9,366 3,616 1,550,796
莫利塞模板:Small 坎波巴索 4,438 1,713 313,348
皮埃蒙特模板:Small 都灵 25,402 9,808 4,424,467
撒丁模板:Small 卡利亚里 24,090 9,301 1,663,286
西西里模板:Small 巴勒莫 25,711 9,927 5,092,080
托斯卡纳模板:Small 佛罗伦萨 22,993 8,878 3,752,654
特伦蒂诺-上阿迪杰模板:Small 特伦托 13,607 5,254 1,055,934
翁布里亚模板:Small 佩鲁贾 8,456 3,265 894,762
威尼托模板:Small 威尼斯 18,399 7,104 4,927,596

模板:Clear

軍事

檔案:Sassari Brigade on patrol, Afghanistan.jpg
參與攻打阿富汗的義大利軍

意大利武裝部隊隸屬於意大利總統領導的最高國防委員會。意大利在2008年時可以即動員186, 798名現役軍人及114,778名憲兵[58]。意大利的國防費用在2007年為331億美元,佔GDP1.8%[59]。因為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所以在核武器共有的政策下,意大利也擁有90枚美軍核武器,存放在格迪托里與阿維亞諾空軍基地[60]

意大利武裝部隊分成四個組成部分:陸軍、海軍、空軍以及憲兵。

陸軍

意大利陸軍是意大利共和國的地面武裝部隊。2008年時意大利陸軍總共擁有109,703名職業軍人。在參與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中,意大利陸軍比較知名的裝備有半人馬裝甲車C1公羊坦克阿古斯塔A129貓鼬型直升機武裝直升機,最近也參與聯合國任務。意大利陸軍還裝備著大量的豹1型坦克M113裝甲運兵車

檔案:Dardo 2.jpg
VCC-80 Dardo步兵戰車

海軍

意大利海軍是意大利武裝部分四個組成部分之一,成立於1946年,前身是意大利皇家海軍(Regia Marina)。意大利海軍目前擁有43,882人和各種艦種,包括航空母艦驅逐艦護衛艦潛艇兩棲攻擊艦及其他小型船艦,例如海洋研究船等[61]

意大利海軍裝備有大型的航空母艦(例如加富爾號)、新的驅逐艦、潛艇和多功能護衛艦。意大利海軍為北大西洋公約的一部分,參加了許多維持和平的聯合行動。意大利海軍被認為是世界第7強大的海軍。

空軍

意大利空軍由意大利國王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三世意大利皇家空軍(Regia Aeronautica)的名稱,作為一個獨立的軍種創立於1923年3月2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經過公民投票,意大利空軍被改成現在這個名字。意大利空軍在2008年總兵力為43,882人,擁有585架飛機,其中包括219架戰鬥機和114架直升機。為了取代租借龍捲風戰鬥轟炸機的計畫,義大利空軍已經租用30架F-16A批次15戰鬥機和4架F-16B批次10戰鬥機,而且擁有租用更多飛機的選擇權。意大利空軍近年來也計畫採購121架颱風戰鬥機以取代F-16戰鬥機。意大利空軍也預計針對龍捲風戰鬥轟炸機及AMX攻擊機進行現代化升級。意大利空軍運輸由22架C-130J與G.222運輸機所組成(其中12架將由G.222運輸機新型改良機種C-27J斯巴達人戰術運輸機來替換G222運輸機)。意大利空軍也正在計畫向美國購買F-35[62][63],雖然目前還沒有很多國家使用這種飛機。

憲兵

意大利憲兵包括國家憲兵憲兵部隊,遵照意大利法律負責來監督軍隊及公民。意大利憲兵的各個部門擁有不同的功能,分別向不同的部會負責。當憲兵負責維持公眾秩序及安全時則須向內政部門負責[64]。在2004年的第30屆G8會議中,意大利憲兵奉命建立一個優秀的憲兵中心以培訓參與國際維和行動的民事員警[65]

經濟

模板:See also

综述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的GDP資料,意大利在2008年是世界第7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中国[66]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是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也是八國集團歐洲聯盟的成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意大利是從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虛弱經濟體,成為高度工業化國家[67]國際貿易與出口金額位居世界領先地位的國家。不仅如此,意大利經濟規模與英國經濟相當。

意大利擁有高度的人類發展指數,位居世界第28位,超過希臘[11]。意大利的黃金儲備數量為2,451.8公噸,位居世界第4位,僅次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國德國,超過法國與中國[68]。意大利的資本主義經濟由北部的發達的大型私人工業和南部傳統的農業所組成。意大利也以具影響力及創新的商業[69]、勤勞及競爭力十足的農業[69]、具有創意及高品質汽車與電器工業及服裝設計聞名於世[69]

意大利平均成長率從1964年開始曾經達到8%以上[70],但是在過去10年之間,平均成長率下降到1.23%,低於歐盟的平均成長率2.28%[71]。意大利也常被稱為歐洲病夫[72][73],主要是因為它的經濟發展遲緩、政治鬆散及改革計畫問題叢生所致。意大利南北生活水準有相當大的鴻溝。意大利北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遠遠超過歐盟平均水準(例如博尔扎诺自治省在2006年的每人GDP平均可達32,900歐元(約43,861美元),是歐洲聯盟平均值的135.5%)。但是一些地區及意大利南部省份則低於歐盟平均水準(例如坎帕尼亞,它每人GDP平均僅為16,294歐元,約21,722美元[74])。

因為意大利缺乏天然資源及能源,而且領土過於崎嶇,導致大部分的地區都不適合精細農業發展,運輸也不發達。能源極為依賴外國進口,2006年有超過86%的能源是國外進口,包括99.7%的固態燃料、92.5%的石油、91.2%天然氣及15%的電力[75][76]。意大利也是世界第6大風力生產國,位居印度之後,優於法國與英國,2008年的產能為373,610億瓦特[77]。意大利目前沒有使用核發電,意大利大部分的電力是由天然氣石油水力發電來提供的。

意大利的經濟也缺乏基礎建設、市場改革及研究經費。意大利每年從歐洲聯盟收取發展援助經費,從2000年至2006年之間總共收取274億歐元的經費[78]。在2008年的經濟自由度指數排行中,意大利名列世界第64位,歐州第29位,也是歐元區的最後1名。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意大利擁有高度自由的投資、貿易及商業活動。然而無效率的官僚政治、低資產權保護及高度的腐敗都是不利因素[79]。除此之外,最新的資料顯示意大利的2006年研究開發費用只佔1.14%,低於歐盟的平均水準1.84%及里斯本政策預計的3%[80]。根據歐盟統計局的資料,意大利2008年的購買力水準大約與歐盟的平均水準差不多[81]

與其他規模相當的經濟體相比,意大利擁有的世界級跨國公司數量較少。取而代之的是,這個國家主要的經濟實力建立在中小型企業上。其中一些中小型企業所生產的產品技術要求並不高,焦點放在利基市場的輸出及昂貴的產品上,因此面臨著來自中國和其他新興亞洲國家的競爭,它們能以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廉價來出售同類產品[82]。這些意大利中小型企業正提升自己的產品的技術含量予以應對,同時也把一些低階技術的製造產業轉移到那些勞動力更便宜的國家。這種企業平均規模較小的狀況是一個制約因素,而政府已經致力於鼓勵兼併重組,並改革那些限制這個國家大企業發展的既有規章制度。

世界500大企業中設立於意大利的公司則包括埃尼石油集團、忠利保險(Assicurazioni Generali)、義大利聯合信貸銀行、意大利國家電力公司(Enel)、菲亚特、意大利聯合聖保羅銀行(Intesa Sanpaolo)、意大利電信集團(Telecom Italia)、芬梅卡尼卡集團好利獲得歐翁與愛迪生(Edison)等。

意大利的汽車工業規模相當龐大,全國有超過196,000名勞工(2004年)從事相關企業。意大利的汽車工業貢獻國內生產總額約8.5%[83][84],也是歐洲第5大汽車製造國(2006年)[85]

工业

意大利工业十分发达,生产技术较为先进,且规模庞大,为西方七大工业国之一。与大多数国家不同,中小企业对意大利经济运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意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值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因而享有“中小企业王国”的美誉。意大利的年原油加工能力达1亿吨,有“欧洲炼油厂”之称。钢铁产量居欧洲第二位。塑料、托拉机、汽车、电力等工业的生产技术及规模均居世界前列。此外,意大利的制革、制鞋、纺织、首饰、酿酒、机械、大理石开采、电子工业、造船、化工、军火等工业也相当发达。

旅游业

檔案:Vista da Villa Rufolo - 1 (9704341704).jpg
阿馬爾菲海岸是意大利最多遊客造訪的景點之一

旅游业是意大利成長最快且最具經濟利益的產業,估計每年有4,370萬遊客造訪意大利,並帶來4,270億觀光收入。意大利也是世界第5多最多遊客造訪的國家,旅游收入則排名世界第4位[86]。意大利旅游业即使在1980年代中期與波斯灣戰爭期間下滑,在1990年代中期之後即逐漸恢復[87]。意大利最多遊客造訪的旅游景點是羅馬競技場(每年吸引4,000,000人次造訪,位居世界第39位)與龐貝遺址(每年吸引2,500,000人次造訪,位居世界第48位)[88]

2008年意大利最多遊客造訪的城市分別是:羅馬(世界排名第6,總共6,123,000人次造訪)、米蘭(世界排名第52,總共1,914,000人次造訪)、威尼斯(世界排名第57,總共1,798,000人次造訪)、佛羅倫萨(世界排名第59,總共1,729,000人次造訪)、那不勒斯(世界排名第166,總共381,000人次造訪)、巴勒莫(世界排名第183,總共316,000人次造訪)、維羅納(世界排名第188,總共289,000人次造訪)、里米尼(世界排名第189,總共284,000人次造訪)、波隆納(世界排名第191,總共279,000人次造訪)、熱內亞(世界排名第200,總共243,000人次造訪)、杜林(世界排名第203,總共240,000人次造訪)及錫耶納(世界排名第229,總共163,000人次造訪)[89]。 意大利旅游业非常的发达,旅游收入是意大利弥补国家收支逆差的第二大来源,其中罗马、佛罗伦萨、米兰、威尼斯等都是意大利的重要旅游景点。

进出口

檔案:SAG2004 213 Ferrari G12.JPG
一輛法拉利612跑車,法拉利是意大利規模最大的跑車製造商之一

意大利主要进口商品为石油、原料和食品等。

出口方面,意大利是世界第8大出口國[90]。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資料,意大利商品出口總額在2007年是491,507,000,000美元,商業與服務業為118,261,000,000美元[91]

意大利的主要出口產品是精密機械、車輛(包括工程車、豪華轎車、摩托車與滑板車,例如法拉利蘭博基尼帕加尼瑪莎拉蒂阿尔法·羅密歐菲亞特杜卡迪艾普利亞奧古斯塔、AlzFIw <a href="http://sruzozuxmibk.com/">sruzozuxmibk</a>, [url=http://pavkshzwfsdb.com/]pavkshzwfsdb[/url], [link=http://nolryrchvpgp.com/]nolryrchvpgp[/link], http://irwernvdkbwj.com/、AlzFIw <a href="http://sruzozuxmibk.com/">sruzozuxmibk</a>, [url=http://pavkshzwfsdb.com/]pavkshzwfsdb[/url], [link=http://nolryrchvpgp.com/]nolryrchvpgp[/link], http://irwernvdkbwj.com/、AlzFIw <a href="http://sruzozuxmibk.com/">sruzozuxmibk</a>, [url=http://pavkshzwfsdb.com/]pavkshzwfsdb[/url], [link=http://nolryrchvpgp.com/]nolryrchvpgp[/link], http://irwernvdkbwj.com/及比雅久等)、化工(埃尼)與電子產品(例如意大利國家電力愛迪生)、家庭用品(Indesit凱迪(Candy)),但是意大利更著名的出口產品其實是食品(例如佛列羅百味來(Barilla)、馬提尼與羅西(Martini & Rossi)、金巴利帕瑪拉特(Parmalat))與服飾(例如喬治·阿瑪尼华伦天奴範思哲Dolce&Gabbana貝納通普拉達Luxottica等)。航空及防衛產品(例如阿萊尼亞奧古斯塔芬梅卡尼卡)、遊艇(例如法拉帝(Ferretti)與阿茲慕特(Azimut))與槍械貝瑞塔)也是意大利著名的出口產品。

意大利是一個重要的農業出口國,也是奇異果葡萄(8,519,418噸)與朝鮮薊(469,980噸)世界上最大的出口與生產國。意大利在2005年的葡萄酒產量大約是全球的五分之一。

意大利最密切的貿易夥伴是歐洲聯盟其他國家,大約佔59%的貿易總額。以百分比來看的話,意大利在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是德國(12.9%)、法國(11.4%)和西班牙(7.4%)[20]

社会

檔案:SophiaLorenAAFeb09.jpg
索非娅·罗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意大利女演員之一

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僅次於法國、德國、英國、加拿大和日本,超越美國、瑞士澳大利亞瑞典西班牙),也比2008年位居世界第9名進步。意大利在2009年的旅遊品牌為第1名,文化品牌第2名,人民品牌第3名,而移民品牌則是第9名。

人口

檔案:Italy-demography2006est.png
意大利人口從1960年至2006年間的變化

意大利人口在2008年結束時已經超過6,000萬人[92],目前是在歐盟排名第4,也是世界上人口第23多的國家。意大利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9.2人,位居欧盟第5位。意大利北部的密度最高,面積佔全國1/3,而人口則幾乎有全國的50%。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意大利因為長期的經濟衰弱,所以鄉村的人口紛紛遷移到城市。在這同時,許多外國移民也紛紛移居到意大利境內。高出生率一直持續到1970年代為止,然後逐漸下降,所以到2008年,有5分之1的意大利人超過65歲[93]。即使如此,因為眾多的移民在20年內移入意大利,所以意大利的出生率在2000年卻是上升的[94]。因為總和生育率在過去幾年大幅上升(因為外來移民及本地人的生育率皆上升),所以每名婦女在2008年時平均扶養1.41名子女,比2005年的1.32名更多[95]

城市人口

模板:Stack begin

排名 城市 地區 人口 排名 城市 地區 人口 模板:Navbar
1 羅馬 拉齊奧 2,724,347 11 威尼斯 威尼托 270,098
2 米蘭 倫巴底 1,295,705 12 維羅納 威尼托 265,368
3 那不勒斯 坎帕尼亞 963,661 13 墨西拿 西西里島 243,381
4 都靈 皮埃蒙特 908,825 14 帕多瓦 威尼托 211,936
5 巴勒莫 西西里島 659,433 15 第里雅斯特 模板:Nowrap 205,341
6 熱內亞 利古里亞 611,171 16 塔蘭托 普利亞 194,021
7 波隆納 模板:Nowrap 374,944 17 布雷西亞 倫巴底 190,844
8 佛羅倫萨 托斯卡尼 365,659 18 模板:Nowrap 卡拉布里亞 185,621
9 巴里 普利亞 320,677 19 普拉托 托斯卡尼 185,091
10 卡塔尼亞 西西里島 296,469 20 帕爾馬 模板:Nowrap 182,389
數據是由義大利國立統計機構於2008年12月31日所估計的,採用市鎮人口來計算而非都會區人口

模板:Stack end

外來移民

意大利的外來移民仍然持續上升,直到2010年已經有4,279,000人[96],占總人口的7.1%,每年以388,000人的速度增加[97]。最近一年的移民增加率是16.8%,而6年內的增加率則是122%[98]。這些數字包括超過50萬的兒童,他們是出生在意大利的外國僑民-第二代移民正在成為人口組成一個重要的部分,但不包括後來獲得意大利國籍的外籍人士(在2008年總共有53,696人)[99],不包括數量難以確定的所謂的非法移民。《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在2008年5月估計為有670,000人[100]

自從歐洲聯盟的範圍擴張之後,其他附近地區的人民不斷遷入意大利境內,尤其是東歐地區及亞洲[101],並取代北非成為主要的移民來源地區。目前意大利約有950,000羅馬尼亞人,其中10%是羅姆人[102]。羅馬尼亞人取代阿爾巴尼亞摩洛哥成為意大利最大的少數民族[103]。不過根據官方估計,羅馬尼亞人實際的人口起碼是這個數字的2倍[104]

截至2009年,意大利境內的外國人細分如下:歐洲(53.5%)、非洲(22.3%)、亞洲(15.8%)、美洲(8.1%)與大洋洲(0.06%)。外國人在意大利的分佈並不均衡:87.3%的移民居住在北部和中部地區(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只有12.8%居住在半島的南部。

意大利海外僑民

意大利在1860年代末期國家統一後不久成為一個大規模移民的國家。1898年至1914年之間是意大利人外移的高峰年,每年大約有750,000意大利人移居外地[105]。意大利人以前曾興盛的社區包括前非洲殖民地的厄利垂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約有近10萬人[106])、索馬利亞利比亞(有150,000意大利人定居在利比亞,佔約總人口的18%[107])。所有居住在利比亞的義大利人在1970年格達費上台後被逐出北非[10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0年間,最多意大利人居住的國家是南斯拉夫(350,000人)[109]。許多祖先具有意大利血統的居民則分佈在巴西(25,000,000人)[110]阿根廷(20,000,000人)[111]、美國(17,800,000人)[112]、法國(5,000,000人)[113]烏拉圭(1,500,000人)[114]加拿大(1,400,000人)[115]委內瑞拉(900,000人)[116]澳大利亞(800,000人)[117]

語言

檔案:Map Italophone World - updated.png
意大利語使用地區分布圖。深藍色為官方語言地區,綠色為廣泛居民使用地區,淡藍色為部份居民使用地區
  1.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s quality-of-life index 模板:WebCite, Economist, 2005
  2. 11.0 11.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HDI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 20.0 20.1
  4. J.P. Mallory and D.Q. Adams, Encyclopedia of Indo-European Culture(London: Fitzroy and Dearborn, 1997),24.
  5. Guillotining, M., History of Earliest Italy, trans. Ryle, M & Soper, K. in Jerome Lectures, Seventeenth Series, p.50
  6.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2001, ch. 2. ISBN 978-0-306-46463-8.
  7. Luca Cerchiai, Lorena Jannelli, Fausto Longo, Lorena Janelli, 2004. The Greek Cities of Magna Graecia and Sicily(Getty Trust)ISBN 978-0-89236-751-1
  8. T. J. Dunbabin, 1948. The Western Greeks
  9. A. G. Woodhead, 1962. The Greeks in the West
  10. Stéphane Barry and Norbert Gualde, "The Biggest Epidemics of History" (La plus grande épidémie de l'histoire, in L'Histoire n°310, June 2006, pp.45–46
  11. "Plague 模板:Wayback". Brown.edu.
  12. "The savage wars of peace: England, Japan and the Malthusian trap 模板:Wayback". Alan Macfarlane (1997). p.64. ISBN 978-0-631-18117-0
  13. Italy - Reform and Enlightenment in the 18th century 模板:Wayback.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4. (Mack Smith, Denis (1997). Modern Italy; A Political History.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ISBN 978-0-472-10895-4, p. 15.
  15. (Bosworth(2005),pp. 49.)
  16. 模板:It icon Italia 1946: le donne al voto, dossier a cura di Mariachiara Fugazza e Silvia Cassamagnaghi 模板:Wayback
  17. 意大利參議院通過憲法改革法案 2014年08月09日 模板:Wayback國際日報
  18. 模板:Cite news
  19. "Italian soldiers leave for Lebanon 模板:Wayback Corriere della Sera, 2006-08-30
  20. 模板:It icon
  21. NRDC: U.S. Nuclear Weapons in Europe · Hans M. Kristensen /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2005 模板:Wayback.
  22. 模板:It icon Italian Navy 模板:Wayback
  23. "STOVL JSF future debated", Navy Times(2007-05-01), 2007-12-29查看
  24. "Parliament Act on JSF Program." 模板:Wayback documenti.camera.it. 2010-03-29查看
  25. 69.0 69.1 69.2
  26. 模板:Cite news
  27. 模板:Cite news
  28. 模板:Cite news
  29. 模板:Cite news
  30. Global installed wind power capacity (MW) 模板:Wayback Global Wind Energy Council 6.2.2008
  31. 模板:Cite news
  32.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08 模板:Wayback,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33. 模板:It icon
  34. 模板:It icon
  35. "Istat: Population of immigrants is 4,3 million 模板:Wayback". Africa News. 2010-03-05
  36. "Italy wakes up to the realities of immigration 模板:Wayback". The Guardian. 2010-02-21
  37. Elisabeth Rosenthal, "Italy cracks down on illegal immigration 模板:Wayback". 波士頓環球報. 16 , 2008-05-01
  38. "Milan police in Chinatown clash 模板:Wayback". BBC News. 13 April 2007.
  39. "EUROPE: Home to Roma, And No Place for Them 模板:Wayback". Inter Press Service ipsnews.net.
  40. Libya - Italian colonization 模板:Wayback.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41. Libya cuts ties to mark Italy era. 模板:WebCite. BBC News. 2005-10-25.
  42. Election Opens Old Wounds In Trieste 模板:Wayback. The New York Times. 1987-06-06.
  43. Consulta Nazionale Emigrazione. Progetto ITENETs –“Gli italiani in Brasile”; pp. 11, 19 模板:Wayback . Retrieved 2008-09-10.
  44. "The Cambridge survey of world migration 模板:Wayback". Robin Cohen (199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143. ISBN 978-0-521-44405-7
  45. Santander Laya-Garrido, Alfonso. Los Italianos forjadores de la nacionalidad y del desarrollo economico en Venezuela. Editorial Vadell. Valencia,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