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宅犬維基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行 188: 行 188:
  
 
=== 共和國時期:1946年至今 ===
 
=== 共和國時期:1946年至今 ===
 +
[[File:Italian Republic Referendum 1946.png|thumb|right|{{link-it|1946年意大利政體公民投票|Nascita della Repubblica Italiana}}結果]]
 +
[[File:Evolution of Franco-Italian border.jpg|缩略图|1860年以来法国殖民的意大利]]
 +
意大利在1946年6月2日舉行的[[公民投票]],結果人民投票廢除君主制,[[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的兒子[[翁贝托二世]]後於1946年被迫退位,之後正式成為意大利共和國,而舉行公投的當天後來成為國慶日[[義大利共和國日]],這也是意大利女性第一次有權力參加投票<ref>{{it icon}} [http://www.insmli.it/pubblicazioni/35/Voto%20donne%20versione%20def.pdf Italia 1946: le donne al voto, dossier a cura di Mariachiara Fugazza e Silvia Cassamagnaghi] {{Wayback|url=http://www.insmli.it/pubblicazioni/35/Voto%20donne%20versione%20def.pdf |date=20110520041048 }}</ref>。
 +
 +
意大利憲法在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意大利在1947年巴黎和平條約生效後,意大利政府承認阿爾巴尼亞及衣索比亞等地的獨立性、放棄所有非洲及海外所有殖民地及租界並且大幅裁減曾經能和英國海軍抗衡的意大利海軍和禁止發展核武,此和平條約標誌著意大利長達65年的殖民帝國亦正式終結。東邊的伊斯特里亞領土歸屬於[[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第里雅斯特的未定區域則被分配給兩個不同的國家。意大利在1950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則幫助意大利經濟復甦直到1960年代,這段期間意大利持續的經濟成長也被稱為「經濟奇蹟」。意大利在1957年成為[[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成員,然後在1993年進一步成為[[歐洲聯盟]]的成員。
 +
 +
戰後的意大利長期由[[意大利天主教民主黨]]執政,但政府更替頻繁,內閣經常改組。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末之間,意大利經歷嚴重的經濟危機及社會動盪,左翼組織的恐怖活動也時有所聞。1978年,代表[[意大利天主教民主黨]]、中間偏左的意大利總理[[阿爾多·莫羅]]更被左翼恐怖組織行刺身亡,更導致[[意大利天主教民主黨]]和[[意大利共產黨]]徹底決裂。
 +
 +
1981年至1987年,意大利出現兩位非天主教民主黨的總理,分別是[[意大利共和黨]]的[[喬瓦尼·斯帕多利尼]]與社會黨的[[貝蒂諾·克拉克西]]來擔任,這是1945年來的第一次,惟天主教民主黨仍然是第一大黨。克拉克西雖然是社會黨籍,但他對[[蘇聯]]的抨擊十分激烈,他更促使[[美國總統]][[罗纳德·里根]]在意大利境內部署MGM-31潘興彈道導彈,以應對蘇聯的強大威脅。
 +
 +
1992年後,意大利-{面}-臨巨大的挑戰,人民對於過去政治的紛爭感到厭煩,國家則背負龐大的負債,貪污事件也時有所聞(在肅貪(Mani Pulite)行動後被統稱為Tangentopoli)。意大利人民則要求政治、經濟與道德的改革。這些政治醜聞涉及所有的主要政黨,尤其是政府人士。天主教民主黨在1993年遭遇嚴重的政治紛爭,加上陸續被揭發貪污腐敗的醜聞,並因此於1994年下台和解散,而社會黨與其他較小的左翼政黨也是如此。不少前天民黨及社會黨成員加入現今意大利兩大政治陣營,分別是由原意共改組、[[民主黨 (義大利)|左派民主黨]]為首的左翼聯盟,和媒體大亨[[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領導的右翼聯盟。
 +
 +
1994年3月的國會選舉,[[意大利力量黨]]為首的中間偏右聯盟勝出,[[贝卢斯科尼]]首次出任[[意大利總理]],不過[[北方聯盟 (意大利)|北方聯盟]]在當年12月結束對貝盧斯科尼的支持,導致貝盧斯科尼第一次下台。1996年4月舉行的國會選舉,中間偏左聯盟的[[普羅迪]]成為新一任的意大利總理,首次執政。1998年10月21日,由於國會眾議院通過對普羅迪政府的不信任動議,普羅迪辭職,[[馬西莫·達萊馬]]接任成為新總理直至2000年4月25日辭職為止,達萊馬是首位前[[意大利共產黨]]出身的總理。
 +
 +
領導中間偏右聯盟的貝盧斯科尼在2001年的選舉中再度獲勝,第二度成為意大利總理。他成為二戰後第一位完成5年完整任期的總理,僅於2005年改組過政府內閣。2001年至2005年的這屆貝盧斯科尼政府內閣是意大利歷史上第3長的政府,並曾派遣意大利士兵參加[[伊拉克戰爭]]的[[多國部隊 (伊拉克戰爭)|多國部隊]]。
 +
 +
[[2006年意大利國會選舉]],以[[普羅迪]]為首中間偏左聯盟在眾議院630個議席中獲得348席,以微弱優勢擊敗貝盧斯科尼的中間偏右聯盟。但在參議院,中左聯盟獲得158席,中右聯盟獲得156席,兩大陣營拉成均勢。5月10日,中間偏左聯盟推出的候選人、前眾議院議長、終身參議員[[喬治·納波利塔諾]]當選新一屆總統。5月17日,普羅迪第二度成為意大利總理。
 +
 +
2008年1月24日,參議院通過對普羅迪政府的不信任動議,普羅迪辭職,總統[[喬治·納波利塔諾]]解散國會,4月14日舉行國會大選。結果貝盧斯科尼領導的中右翼聯盟取得勝利,貝盧斯科尼第3次成為意大利總理。
 +
 +
2011年,意大利債務危機爆發,貝盧斯科尼雖然多次避過國會反對派對其政府提出的不信任動議,惟在國會眾議院失去多數支持後,貝盧斯科尼宣布國會通過其政府的財政預算案後辭職。11月12日,在預算案通過後,貝盧斯科尼向意大利總統[[乔治·纳波利塔诺]]遞交辭呈,11月16日正式辭職,由[[马里奥·蒙蒂]]組成無黨派的技術官僚政府過渡至2013年國會選舉,但貝盧斯科尼的政治聯盟仍左右著政府的決定。
 +
 +
2013年2月,貝爾薩尼領導的中間偏左聯盟以微弱優勢擊敗貝盧斯科尼的中間偏右聯盟。在參議院,沒有政黨取得過半議席。其後[[民主黨 (意大利)|民主黨]]成為第一大黨,聯合中右黨及中間派組成聯合政府。
 +
 +
2020年2月,[[2019冠状病毒病義大利疫情|2019冠状病毒病]]令義大利確診超過50000個病例,其中4800多人因此喪生,確診或喪生者不乏重要名人。3月,该病令義大利死亡人數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上该病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

於 2021年8月15日 (日) 00:50 的修訂

意大利共和國
意大利
模板:Native name
Flag of Italy.svg
Italy-Emblem.svg
模板:Native name
模板:Small
EU-Italy.svg
模板:Map caption
羅馬
模板:Coord
官方語言
模板:Nobold
義大利語a
模板:Ublist
Italian
單一制
內閣制
共和制
議會民主制
309,338
第71名
2.4
59,984,000模板:Increase[1]
歐元 ()b(EUR)
CET
+39c

意大利共和國模板:Lang-it調和),通稱意大利Italia),是歐洲主權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義大利半島及兩個地中海島嶼西西里島撒丁島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義大利北方的阿爾卑斯山地區與法國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維尼亞接壤,其領土包圍著兩個微型國家——聖馬利諾梵蒂岡,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義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國行政上劃分為20個區域(其中5個為自治區)、110個省與8,100個城市。首都為羅馬義大利王國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杜林(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義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7年统计,義大利人口為6,059萬,領土面積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1人,屬於溫帶地中海型氣候。義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義大利因其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為數眾多的人類文化遺產而被稱為美麗的國度(Belpaese)。

現今的義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伊特拉斯坎文明,而義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在西部的統治瓦解後,義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拜占庭帝國曾一度重新佔領義大利地區。在14世紀後,義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2],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最終在1871年成為統一義大利王國(除了聖馬利諾[3]義大利殖民帝國巔峰是在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首相墨索里尼統治下的義大利王國變成一個地中海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北非(利比亞突尼西亞)、東非厄利垂亞索馬利蘭衣索比亞)、巴爾幹阿爾巴尼亞達爾馬提亞蒙特內哥羅克羅地亞獨立國西部、希臘羅德島十二群島)和法國南部隆河以東的領土、科西嘉島摩納哥),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租界[4]。1945年,墨索里尼建立的義大利社會共和國被盟軍擊垮,義大利在二戰後,廢除了君主制,義大利王國滅亡,建立了現在的義大利共和國。戰後跟據1947年巴黎和平條約,意大利的殖民帝國終結,作為二戰發起人需要付戰爭賠款予受侵略國家及禁止發展核武

義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義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5],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義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6],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7],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8]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9]

義大利共和國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最佳出生地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10]。義大利在2017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8位[11],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12][13]。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義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14]。義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15]。義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七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成員之一。義大利也參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義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義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16]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17]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義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18]慈善捐助金額[19]。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20]。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義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21]。義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22]。義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處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23][24]

模板:TOClimit

國名來源

一般認為意大利 Italia 這個名稱是源自於希臘語化的奧斯坎語模板:Unicode,即擁有幼牛之地的意思[25](比较拉丁语vitulus“牛犊”,翁布里亚语vitlo“牛犊”)。“義大利”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在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作品中,根據當時一位叫安條克的歷史學家,Italia從前只有用來稱呼現在南義大利部分的地區,本指亞平寧半岛南部古布鲁蒂姆地區(拉丁文Bruttium,現在的卡拉布里亚),再不久,Italia已經可以視為義大利部落Oenotria的同義詞了,也可以適用於其他地區。希臘人逐漸使用“意大利”這個名稱來稱呼一個更廣大的地區,而在奧古斯都皇帝統治時期,義大利這個名詞的含義包括了整個亞平寧半岛[26]

歷史

史前時代至羅馬帝國

意大利的歷史,不論從文化或社會發展角度都在地中海地區佔據著最重要的地位。從義大利境內多地進行的考古活動得知本區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大約200,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27]。義大利人文相當深厚,意國許多地區都有著重要的考古遺址,例如拉丁姆托斯卡納翁布里亞巴西利卡塔等。希臘人在前8至7世紀時曾在西西里島及意大利半島南部地區進行殖民活動,所以這些古希臘人在意大利半島南部建立的殖民城邦被稱為大希臘[28][29][30]。古羅馬從前8世紀時的一個小型農業社會逐漸發展成一個環繞地中海的龐大帝國。而古希臘文化也跟古羅馬文化逐漸融合為一體,並對現代的法律哲學政治藝術產生直接的影響。而古羅馬文化則從王制發展成共和國,最後成為獨裁政治。羅馬帝國則從2世紀後逐漸衰弱,最後在395年分裂成兩個部份:西方的西羅馬帝國及東方的拜占庭帝國。西羅馬帝國後來因為哥德人的侵略而滅亡,造成義大利半島在接下來的十四個世紀都是分裂的狀態。而拜占庭帝國則繼續傳承古羅馬的文化。

中古時代

檔案:Iron Crown.JPG
倫巴第鐵王冠,第一頂意大利王冠

拜占庭帝國皇帝尤斯丁努安一世於6世紀從哥德人的手中短暫復興意大利半島後,一波新的日耳曼人倫巴底人從北方抵達義大利。幾個世紀以來,拜占庭帝國的軍隊足以驅逐阿拉伯人神聖羅馬帝國教宗的勢力建立一個意大利王國。但是當時拜占庭帝國面忙於倫巴底人對亞平寧半島的入侵,控制的區域僅包括了北部拉文納總督區的狹長地帶,以及南意地區一些零星的城市。意大利在中古時代早期同時受到卡洛林王朝霍亨斯陶芬王朝勢力的影響,也成為了各個政治勢力角力的場域。

中古時代的意大利地區戰爭頻繁,直到19世紀都還無法成為統一國家。為了填補這些政治權力的真空,城市的人民試圖透過支持勢力堅強的君主來尋求和平,於是許多名門望族來主導政治的情況紛紛出現,最著名的例子包括:佛羅倫萨梅第奇家族米蘭維斯孔蒂家族威尼斯的AlzFIw <a href="http://sruzozuxmibk.com/">sruzozuxmibk</a>, [url=http://pavkshzwfsdb.com/]pavkshzwfsdb[/url], [link=http://nolryrchvpgp.com/]nolryrchvpgp[/link], http://irwernvdkbwj.com/。

這個時期的意大利也因為開放商業活動而聞名於世。一些實際上實行寡頭政治的城市完全主導商業活動的進行,雖然他們具有寬鬆的學術自由及藝術創作環境。意大利著名的四個海上共和國分別是阿馬爾菲共和國比薩共和國熱那亞共和國威尼斯共和國

檔案:Zh Italy 1494 v2.png
現在的意大利地區在中古時代後期是由許多城邦及不同的獨立國家所構成的

威尼斯熱那亞是歐洲與亞洲之間重要的港市和金融業重鎮。威尼斯盛產玻璃和裝飾花邊。佛羅倫萨則是皮革、絲、羊毛、及珠寶中心。米蘭則出產優質武器和鎧甲。這些海上共和國與十字軍東征有著密切的關連,並因此獲得政治利益及貿易機會,特別是佔領札達爾君士坦丁堡的資金都是由威尼斯所提供的。


文藝復興

義大利半島在中古時代後期分裂成許多意大利城邦那不勒斯王國佔據半島南部,佛羅倫萨共和國教宗國位在半島中部,熱內亞米蘭分別位在北部及西部,而東部則是威尼斯的勢力範圍。意大利在15世紀時是歐洲最進步的地區之一,文藝復興運動也發源於此。其中位在意大利中部佛羅倫斯則被認為是這次文化運動的中心,但丁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喬萬尼·薄伽丘的文學作品及喬托·迪·邦多納的畫作舉世聞名。尼科利波焦·布拉喬利尼等學者的著作也包含許多歷史上重要的作家,例如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歐幾里德托勒密西塞羅馬爾庫斯·維特魯威·波利奧。文藝復興在意大利與歐洲歷史上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帶來了許多政治、哲學、文學、文化、社會及宗教上的改革[31]

文藝復興這個名稱是因為它是代表埋藏在古代經典篇章中許多經典思想的「重生」。有些人認為,重生的來源是重新發現西方文明已經幾乎遺忘,但是仍然保存在寺院圖書館或強盛及富裕家族的私人圖書館的(例如美第奇家族)古代典籍。有些人則認是伊斯蘭教國家希臘文阿拉伯文被翻譯成拉丁文後傳入意大利,因此幫助意大利/歐洲文藝復興。不過,大部分的手稿在文藝復興時期開始之前,不是已經出現在意大利半島就是已經從希臘傳入意大利(經由定期前往地中海東部的交易商,包括希臘在內),居住在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希臘人在1400年代遭受奧斯曼帝國威脅後進入義大利,特別是在1453年奧斯曼帝國征服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之後。這些拜占庭人逃離土耳其人的統治,有時帶著珍貴的手稿與自希臘與古羅馬所傳承下來的知識,在對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作出重要的貢獻。

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例如尼科利波焦·布拉喬利尼在圖書館內搜索柏拉圖西塞羅維特魯威的經典作品。古希臘與希臘化文明作家(例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歐幾里德托勒密)和穆斯林科學家作品瀰漫整個基督教世界,提供歐洲學者新的研究材料。

檔案:Michelangelo's David 2015.jpg
大衛像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雕塑,目前置放於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瘟疫黑死病仅在1348年的流行就使義大利的人口減少了1/3[32][33],意大利的城市從這次災難中復甦也促成經濟及貿易活動的興盛,並帶動人文主義文藝復興的發展。意大利再次成為西方文化的中心,強烈影響其他歐洲國家與皇室,例如費拉拉埃斯特家族佛羅倫萨美第奇家族

佛羅倫斯成為意大利文藝復興的主要中心。許多藝術家,例如米開朗基羅達文西桑德羅·波提切利都在城市中進行創作[34]。佛羅倫斯的經濟蓬勃發展,並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的資料,佛羅倫萨從14世紀至16世紀之間都是歐洲最大的城市,眾多的博物館、宮殿與教堂,例如彼提宮烏菲茲美術館被大英百科全書視為藝術品[35]

羅馬也是一個特別受到文藝復興影響的城市。這個時期的改革大幅改變城市的面貌,例如米開朗基羅的作品聖母恸子像波吉亞寓所的壁畫。羅馬的輝煌在教宗尤利烏斯二世(1503至1513年)和他的後繼者利奧十世克勉七世美第奇家族時期達到頂點。羅馬在這20年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藝術中心之一。由君士坦丁大帝建造的老聖伯多祿大殿由米開朗基羅進行重新設計[36],他在羅馬成為意大利最有名的畫家,並創造法爾內西納別墅拉斐爾房間等壁畫與許多其他著名的作品。米開朗基羅也開始裝修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並為教宗尤利烏斯二世墳墓創造著名的雕像摩西。羅馬失去了一部分宗教色彩,成為一個真正的文藝復興城市,並擁有大量的流行節慶、賽馬、政黨、陰謀和淫亂事件。羅馬興盛的經濟孕育出一些托斯卡納銀行家,包括拉斐爾的朋友與藝術贊助人阿戈斯蒂诺·基吉。在拉斐爾去世之前,他還推動了第一次古代遺址的保存運動。


外國統治與啟蒙

亞平寧半島上的國家和公國在經過一個世紀保持相對的獨立性與權力制衡的分散狀態後,法國國王查理八世在1494年開始一系列的侵略活動,並一直持續到16世紀,演變成法國及西班牙之間的競爭。西班牙最終以1559年卡托-康布雷齊和約獲得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的控制權。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聖座組成神聖同盟,並對於境內的反抗運動給予有系統的嚴厲鎮壓,導致在意大利,新教的存在遭到邊緣化。在西班牙帝國長期統治下,對意大利課徵重稅並干擾教廷的運作。

奧地利後來在烏得勒支和約(1713年)的規範下取代西班牙來主宰意大利,取得米蘭王國和那不勒斯王國的控制權。由於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所接受啟蒙運動的思想,所以奧地利的統治比西班牙帝國較佳。義大利的北部地區直接由維也納來控制,獲得經濟成長動力並保持學術的蓬勃發展。意大利主要城市,例如米蘭、羅馬、杜林、威尼斯、佛羅倫斯及那不勒斯成為知識份子討論與思考的沃土,一些意大利哲學家和文學人物當時十分活躍,如西萨尔·贝卡里亚模板:Le與利奧波德一世托斯卡納大公(或者稱為神聖羅馬帝國利奧波德二世,在托斯卡納大公國廢除了死刑和酷刑[37][38][39])。

檔案:Johan Zoffany - Tribuna of the Uffizi - Google Art Project.jpg
意大利是18世紀盛行的修業旅行一個重要目的地,許多外國文學家及藝術家都曾造訪這裡

1700年代的義大利是當時人們遊歷歐洲一個重要的站點,這個時期有許多外國人,主要來自英國的貴族,他們造訪法國、義大利和希臘並欣賞他們的藝術、文化以及紀念物。而龐貝和赫庫蘭尼姆的遺址在1748年被發現,羅馬的古代遺蹟也受到修復,許多著名人物例如歌德雪萊濟慈拜倫都曾周遊全義大利。一些城市,例如威尼斯及羅馬也成為主要景點,那不勒斯、佛羅倫萨、杜林、西西里島吸引許多遊客,而米蘭在某些方面也受到觀迎[40][41]。雪萊曾說過一句名言:「義大利是流亡者的天堂」[42]

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1796年至1815年)將民主主權法律國家等概念帶進義大利。鼠疫從14至17世紀之間多次出現,影響整個義大利[43]。義大利的最後一個大規模的疫情是發生在1656年的那不勒斯[44]。1767年的一份報告指出意大利北部在之前316年間有111年發生飢荒,其中只有16年得以豐收[45]。而意大利的人口也在1700年至1800年之間成長1/3,達到1,800萬[46]

王國時期:1861年-1946年

意大利王國的建立歸功於許多民族主義者及薩伏依王朝王室的擁護者的努力,因此可以建立一個環繞意大利半島的國家。起始於西西里島1848年革命影響整個歐洲地區,而奧地利帝國也與薩丁尼亞王國爆發第一次意大利獨立戰爭

朱塞佩·加里波底在意大利南部相當受到歡迎,並促使意大利南部團結一致[47],而當時意大利北部的薩丁尼亞王國是由卡米洛·奔索,加富爾伯爵所統治,也有統一意大利的野心。後來薩丁尼亞王國受到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幫助,在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中擊敗奧地利帝國,成功解放倫巴第-威尼斯王國意大利王國於是在1861年成立,首都為都靈,1864年遷都佛羅倫斯。而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國王於1866年在普奧戰爭中與普魯士結盟,並且發動第三次意大利獨立戰爭,順利併吞威尼斯法國因為在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中損失慘重,於是撤回駐紮在羅馬的軍隊。而意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認為不必再顧忌法國的威脅,企圖將教宗國納入意大利版圖之內。教宗國幾乎在無法抵抗的情形下遭到滅亡,意大利統一正式完成,隨後首都也遷到羅馬市

意大利北部逐漸工業化現代化後,意大利南部與義大利北部其他農業地區相對落後,促使數以百萬計的人民遷移到義大利北部工業發達的區域或國外。意大利國王卡洛·阿爾貝托所主導的憲法在1861年意大利統一後適用範圍擴大到意大利全國,並保障人民基本的自由,但排除了無產階級及未受教育人民的投票權。男性投票權在1913年已經廣泛的被認可。同年社會黨成為意大利主要的政黨,遠勝於傳統的保守派政黨。意大利人外移於1913年達到高峰,當年總共有872,598人離開意大利。

意大利從19世紀最後20年開始發展殖民勢力,侵略索馬利亞厄利垂亞及後來的利比亞十二群島[48]。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意大利原本保持中立,不過後來在1915年簽訂1915年倫敦條約,並在戰後獲得特倫托省第里雅斯特伊斯特拉半島達爾馬提亞鄂圖曼帝國部分地區的承諾後,加入三國協約。在這次戰爭中,超過600,000意大利人喪生,並造成經濟衰退。在1919年簽訂的聖日耳曼條約中,意大利只獲得博尔扎诺省特倫托省第里雅斯特伊斯特拉半島等地。

檔案:Italy's colonial empire.png
1941年的意大利殖民帝國最大範圍

受到1917年俄羅斯革命的影響,革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接踵而來。不少傳統右翼及保守派的人士因為害怕共產黨及社會主義者會發起革命推翻君主制,建立共產主義政權,所以擁護一個小型右翼政黨-由墨索里尼領導的國家法西斯黨。墨索里尼在1922年10月28日向羅馬進軍,意圖夺取意大利政权。而當時國王卻命令軍隊不准介入,並隨即委任墨索里尼成為意大利總理,並與其密切合作。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墨索里尼通過脅迫國會修改選舉法,禁止其他政黨成立及限制言論及出版自由,由此成為一位獨裁者。他在1935年突然入侵衣索比亞,並在戰場上使用毒氣,招致國際上的批評,意大利也因此退出國際聯盟。意大利後來在1936年及1938年與納粹德國簽訂鋼鐵條約,並支持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的法西斯政權進行西班牙內戰,更派出远征軍助战,最終佛朗哥在內战勝出。雖然意大利政府反對阿道夫·希特勒推行德奧合併的計畫,但是同意納粹德國併吞蘇臺德區

意大利在1939年4月7日佔領阿爾巴尼亞,企圖以此為入侵南歐的前哨,並在1940年英法於法國戰役中被德國擊潰時欲取得領土,對英法宣戰。墨索里尼想要像希特勒採取的閃電戰一樣成功,於是在1940年10月經由阿爾巴尼亞入侵希臘,但是經過幾個月的戰爭後遭受到嚴重的失敗。1941年,意大利在-{zh-cn:意; zh-hk:義; zh-tw:義;}-屬東非的部隊被英軍擊溃並趕出東非,雖然意大利失去了東非,但在軸心国發动的南斯拉夫戰役希臘戰役中意大利獲得了蒙特內哥羅、斯洛文尼亞地區的盧比安纳希臘大部份地區。1943年5月,突尼西亞戰役中德意联軍被盟軍打敗,並投降向盟軍投降,二戰北非戰場結束。同盟國在1943年7月攻入西西里島,導致法西斯政權毀滅,墨索里尼被捕。意大利王國於1943年9月向盟國投降,被德軍救出的墨索里尼在北部成立名為「意大利社會共和國」的傀儡政權。當盟軍從意大利南部推進時,義大利北部仍然是納粹黨及法西斯黨的勢力範圍。納粹的勢力在1945年4月25日撤離意大利,法西斯勢力瓦解,意大利抵抗活動結束。1946年,意大利人民通過公投廢除君主制,王國結束。

共和國時期:1946年至今

檔案:Evolution of Franco-Italian border.jpg
1860年以来法国殖民的意大利

意大利在1946年6月2日舉行的公民投票,結果人民投票廢除君主制,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的兒子翁贝托二世後於1946年被迫退位,之後正式成為意大利共和國,而舉行公投的當天後來成為國慶日義大利共和國日,這也是意大利女性第一次有權力參加投票[49]

意大利憲法在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意大利在1947年巴黎和平條約生效後,意大利政府承認阿爾巴尼亞及衣索比亞等地的獨立性、放棄所有非洲及海外所有殖民地及租界並且大幅裁減曾經能和英國海軍抗衡的意大利海軍和禁止發展核武,此和平條約標誌著意大利長達65年的殖民帝國亦正式終結。東邊的伊斯特里亞領土歸屬於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第里雅斯特的未定區域則被分配給兩個不同的國家。意大利在1950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則幫助意大利經濟復甦直到1960年代,這段期間意大利持續的經濟成長也被稱為「經濟奇蹟」。意大利在1957年成為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成員,然後在1993年進一步成為歐洲聯盟的成員。

戰後的意大利長期由意大利天主教民主黨執政,但政府更替頻繁,內閣經常改組。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末之間,意大利經歷嚴重的經濟危機及社會動盪,左翼組織的恐怖活動也時有所聞。1978年,代表意大利天主教民主黨、中間偏左的意大利總理阿爾多·莫羅更被左翼恐怖組織行刺身亡,更導致意大利天主教民主黨意大利共產黨徹底決裂。

1981年至1987年,意大利出現兩位非天主教民主黨的總理,分別是意大利共和黨喬瓦尼·斯帕多利尼與社會黨的貝蒂諾·克拉克西來擔任,這是1945年來的第一次,惟天主教民主黨仍然是第一大黨。克拉克西雖然是社會黨籍,但他對蘇聯的抨擊十分激烈,他更促使美國總統罗纳德·里根在意大利境內部署MGM-31潘興彈道導彈,以應對蘇聯的強大威脅。

1992年後,意大利-{面}-臨巨大的挑戰,人民對於過去政治的紛爭感到厭煩,國家則背負龐大的負債,貪污事件也時有所聞(在肅貪(Mani Pulite)行動後被統稱為Tangentopoli)。意大利人民則要求政治、經濟與道德的改革。這些政治醜聞涉及所有的主要政黨,尤其是政府人士。天主教民主黨在1993年遭遇嚴重的政治紛爭,加上陸續被揭發貪污腐敗的醜聞,並因此於1994年下台和解散,而社會黨與其他較小的左翼政黨也是如此。不少前天民黨及社會黨成員加入現今意大利兩大政治陣營,分別是由原意共改組、左派民主黨為首的左翼聯盟,和媒體大亨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領導的右翼聯盟。

1994年3月的國會選舉,意大利力量黨為首的中間偏右聯盟勝出,贝卢斯科尼首次出任意大利總理,不過北方聯盟在當年12月結束對貝盧斯科尼的支持,導致貝盧斯科尼第一次下台。1996年4月舉行的國會選舉,中間偏左聯盟的普羅迪成為新一任的意大利總理,首次執政。1998年10月21日,由於國會眾議院通過對普羅迪政府的不信任動議,普羅迪辭職,馬西莫·達萊馬接任成為新總理直至2000年4月25日辭職為止,達萊馬是首位前意大利共產黨出身的總理。

領導中間偏右聯盟的貝盧斯科尼在2001年的選舉中再度獲勝,第二度成為意大利總理。他成為二戰後第一位完成5年完整任期的總理,僅於2005年改組過政府內閣。2001年至2005年的這屆貝盧斯科尼政府內閣是意大利歷史上第3長的政府,並曾派遣意大利士兵參加伊拉克戰爭多國部隊

2006年意大利國會選舉,以普羅迪為首中間偏左聯盟在眾議院630個議席中獲得348席,以微弱優勢擊敗貝盧斯科尼的中間偏右聯盟。但在參議院,中左聯盟獲得158席,中右聯盟獲得156席,兩大陣營拉成均勢。5月10日,中間偏左聯盟推出的候選人、前眾議院議長、終身參議員喬治·納波利塔諾當選新一屆總統。5月17日,普羅迪第二度成為意大利總理。

2008年1月24日,參議院通過對普羅迪政府的不信任動議,普羅迪辭職,總統喬治·納波利塔諾解散國會,4月14日舉行國會大選。結果貝盧斯科尼領導的中右翼聯盟取得勝利,貝盧斯科尼第3次成為意大利總理。

2011年,意大利債務危機爆發,貝盧斯科尼雖然多次避過國會反對派對其政府提出的不信任動議,惟在國會眾議院失去多數支持後,貝盧斯科尼宣布國會通過其政府的財政預算案後辭職。11月12日,在預算案通過後,貝盧斯科尼向意大利總統乔治·纳波利塔诺遞交辭呈,11月16日正式辭職,由马里奥·蒙蒂組成無黨派的技術官僚政府過渡至2013年國會選舉,但貝盧斯科尼的政治聯盟仍左右著政府的決定。

2013年2月,貝爾薩尼領導的中間偏左聯盟以微弱優勢擊敗貝盧斯科尼的中間偏右聯盟。在參議院,沒有政黨取得過半議席。其後民主黨成為第一大黨,聯合中右黨及中間派組成聯合政府。

2020年2月,2019冠状病毒病令義大利確診超過50000個病例,其中4800多人因此喪生,確診或喪生者不乏重要名人。3月,该病令義大利死亡人數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上该病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

  1.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s quality-of-life index 模板:WebCite, Economist, 2005
  2.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HDI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 J.P. Mallory and D.Q. Adams, Encyclopedia of Indo-European Culture(London: Fitzroy and Dearborn, 1997),24.
  4. Guillotining, M., History of Earliest Italy, trans. Ryle, M & Soper, K. in Jerome Lectures, Seventeenth Series, p.50
  5.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2001, ch. 2. ISBN 978-0-306-46463-8.
  6. Luca Cerchiai, Lorena Jannelli, Fausto Longo, Lorena Janelli, 2004. The Greek Cities of Magna Graecia and Sicily(Getty Trust)ISBN 978-0-89236-751-1
  7. T. J. Dunbabin, 1948. The Western Greeks
  8. A. G. Woodhead, 1962. The Greeks in the West
  9. Stéphane Barry and Norbert Gualde, "The Biggest Epidemics of History" (La plus grande épidémie de l'histoire, in L'Histoire n°310, June 2006, pp.45–46
  10. "Plague 模板:Wayback". Brown.edu.
  11. "The savage wars of peace: England, Japan and the Malthusian trap 模板:Wayback". Alan Macfarlane (1997). p.64. ISBN 978-0-631-18117-0
  12. Italy - Reform and Enlightenment in the 18th century 模板:Wayback.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3. (Mack Smith, Denis (1997). Modern Italy; A Political History.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ISBN 978-0-472-10895-4, p. 15.
  14. (Bosworth(2005),pp. 49.)
  15. 模板:It icon Italia 1946: le donne al voto, dossier a cura di Mariachiara Fugazza e Silvia Cassamagnaghi 模板:Wayback